董浜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董浜鎮位於江蘇省常熟市,處於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常昆高速公路和蘇通長江大橋「三路一橋」的交匯點上,是蘇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所在地。董浜鎮面積 62.61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2227人(2017年)。截至2015年11月,轄14個行政村,2個市鎮居委會。
董浜鎮榮獲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鎮、江蘇省文明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衛生縣城(鄉鎮)等榮譽稱號。
建制沿革
董浜地處長江三角洲。五千年前,即已沖積成陸地。
夏時(公元前2000年)屬古揚州地域。
商代處勾吳北境。漢時屬會稽郡吳縣海虞鄉。
晉時,隸海虞縣。
梁大同六年(540年)置信義郡常熟縣(是時縣治設於福山),董浜為常熟東鄉一隅。
唐《吳地記》後集載,常熟縣劃「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昇平十二都」。思政在縣東南,管都五,時吳王作離宮與西施遊樂,征役不息,民思盛時之政,故名思政。董浜屬思政鄉。
董浜早在唐貞元十四年(798年)前即有長箔(亳)村建置。
北宋《元豐九域志》載,常熟為9鄉(並去太平、郭行、昇平3鄉),3鎮(福山、慶安、梅李),迄南宋寶鎔,九鄉之制未變。董浜仍屬思政鄉,曰蹈義里。
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常熟縣升為州,區劃未變,改里為圖,鄉以下劃場都、圖,董浜一地屬東三場28都、東二場27都。
元代至元年間(1335~1340年),蜀人董逸溪,「歷職台憲,累官至行省參政,元亡不仕,愛吾海虞山水,結廬長箔村浜左」,遂有董家浜之稱(光緒三十年龐鴻文《常昭合志》)。又萬曆姚宗儀《常熟縣私志》載,「新徐市,刑部郎中徐昌祚創,在徐市西南,臨貴涇」。徐昌祚,工部尚書徐栻之孫,
明萬曆年間,遷來董逸溪舊宅,故又有新徐市之稱。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熟「州」改「縣」,劃9鄉45都,設44區(後為85區)483圖,董浜隸思政鄉。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兩縣,昭文縣轄五鄉18個都222個圖。清代中葉,舊有鄉名置邊不用,改劃為場,昭文縣分4場,以場統圖。董浜一地分別為東三場28都、27都,東二場27都14圖(西巷、陸店、竹絲),25圖(雪溝、華浜部分、趙橋),21圖(華浜部分,硯涇部分、永安);15圖(站浜部分、硯涇部分),東三場27都24圖(杜橋、小浜),東二場27都24圖(小浜、金龍部分、紅沙、聯合),東二場27都2圖(金龍部分),另有蘇雪村,分屬3個圖,即東三場27都12圖、13圖,東三場28都20圖。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錢陸燦《常熟縣誌》載∶「董浜距城三十里,街一道,居民百餘戶」,
光緒三十年(1904年)龐鴻文《常昭合志》、陸友硯《北欒志》均載∶有陳氏子于田中得一墓磚,上書「唐貞元十四年(798年)葬季象先妻姚氏麗華字碧玉,於梅李之南十里長箔村」。
宣統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兩縣都圖區域,劃35個市、鄉,董浜、沈家市、天主堂合併為董沈鄉。
2019年2月28日,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名單公布,董浜鎮在其中。[1]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董浜位於常熟市東郊,距市區20km,東經120°54′,北緯31°39′,屬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西長5.5km,南北寬4.9km,呈海棠葉狀。耕地39268.7畝,其中可耕地面積31010畝,交通、道路、住宅、河流等非耕地面積8248.7畝。全鎮總面積62.61平方千米(2017年)。
地質地貌
境內屬中生代與新生代凹陷區,堆積較深厚,原有地質幾乎全部沉沒,地面低平,多見河灣塘漊。境內地層類型如下兩種∶新生界第三系——含下第三系阜寧群與上第三系。阜寧群由鈣質粉砂岩、細砂岩、砂礫岩、泥岩等組成;上第三係為砂和砂礫層以及粘土岩、粉砂岩、砂礫岩等。新生界第四系——含更新統與全新統。前者有中更新統的網紋紅土與更新統的棕黃色亞粘土層;後者有全新統下段沖積物,以黃灰、深灰色亞粘土為主,夾有泥炭,具波狀層理或交錯層理;全新統上段沖積——湖積物以棕灰、青灰色粉砂亞粘土為主,間夾泥炭,具明顯的水平層理。全新統頂部沖積物以黃棕、灰棕粉砂與粉砂亞粘土為主,產貝殼碎片,間夾含炭質粉砂層,具有微層理。地表扣散沉積,亦屬第四系。境內鹽鐵塘以南,多屬統下段沖積——湖積物;鹽鐵塘以北多屬全新統頂部沖積物。鹽鐵塘南岸崗身一線地表有黃砂層,顆粒細勻,純淨度高,為優良建材輔料,因採掘歷史較長,90年代初已基本開採殆盡。
境內以鹽鐵塘為界。鹽鐵塘之北地勢較高,屬沿江平原,由近2000年江潮夾帶的泥沙填積而成。地面以全新統沖積物為主,土質含沙,疏鬆,植棉為主。海拔大都在4.5米—5米,局部地面高達6米。鹽鐵塘流向與江岸並行,南側有綿延低緩的沙崗(崗身),起於福山經梅李、董浜、支塘入太倉市境,系長江口南岸古海岸線遺址。鹽鐵塘南側地勢較低緩,土質以烏柵土、烏泥底烏沙土為主,適宜種稻。
氣候
董浜年平均氣溫15.4℃,年際最大差值為0.7℃,有90%的年份在15℃以上。最高年(1961年)為16.5℃,最低年(1972年、1980年)為14.8℃。平均無霜期為242天,年平均降水量1054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31年,為1694.2毫米,最少的是1934年,為481.1毫米,差值1231.1,年降水量相對變率為18%。全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大於0.1毫米)127天,年平均總日照時數2130.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8%。全年總日照時數,最多年1967年為2512.3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7%;最少年1980年為1825.2小時,占可照時數的41%。日照的差值687.1小時,日照百分率差值16%,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
自然資源
藥用類:喇叭菌科,雞冠蕈;木賊科,節節草;莎草科,水蜈蚣、披針苔草(羊鬍鬚草);棕櫚科,蒲葵;天南星科,菖蒲、石菖蒲、半夏;百合科,山茨菇、細葉韭、薤白(野白頭)、土麥冬、麥冬;藜科,藜(灰條頭);莧科,刺莧、土牛膝;紫茉莉科,紫茉莉(夜飯花);香杏科,粟米草;馬齒莧科,馬齒莧、土人參;豆科,皂莢、決明子、野豇豆;衛矛科,衛矛(鬼箭羽);葡萄科,蛇葡萄、爬山虎;傘形科,天胡荽、落得打、山芹、澤匠、野胡蘿蔔;夾竹桃科,夾竹桃;馬鞭草科,馬鞭草、海州常山(臭梧桐);唇形科,半枝蓮、夏至草(野益母草)、活血丹(金錢草)、益母草;茄科,錦燈籠、枸杞;茜草科,雞矢藤;忍冬科,接骨木(扦扦活)、忍冬(金銀花藤);葫蘆科,栝蔞(瓜蔞皮);菊科,下田菊、三葉尖佩蘭、馬蘭頭、野菊、青蒿、艾蒿、蒼朮、蒲公英、菊芋(洋生薑、龜地姜)等。
水產資源:魚類鯉科,鯉魚、鯿魚、鰱魚、鱅魚(花鰱)、鯇魚(草魚)、青魚、黃鑽魚、鯽魚、鱸魚,鲶魚,泥鰍,鰻鸝,烏鱧(黑魚),鱖魚(桂魚),黃鱔,土哎魚(塘鱧魚)。
交通
董浜鎮歷來是一座江南名鎮、交通重鎮。鎮區東距上海70公里,南距蘇州70公里,北接常熟港和國家級常熟經濟開發區,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常昆高速公路、蘇通長江大橋「三路一橋」穿境而過,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經濟概述
2019年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5億元,同比增長3.2%;實現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06億元,同比增長5%;實現服務業開票銷售收入12.5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6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完成工業投資8.6億元;服務業投資5億元,同比增長24%。
農業
現代農業紮實推進。持續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竣工驗收高標準農田9679畝,建成U型渠道30公里、砂石路26公里。深化田頭實訓體系,培訓800餘人次,新申報職業農民25人。嚴格規範蔬菜區無序種植行為,拆除隱患大棚25個,流轉土地1183畝。農業生態水平不斷提升,推廣應用測土配方肥113噸,回收廢舊農膜16噸。加大優質農產品培育力度,創建省綠色優質水稻基地3個、綠色食品3個,「筒管玉絲瓜」成功申報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入選「全國鄉村特色產品目錄」,黃金小玉米獲評「2018年『互聯網+農業』大會十大爆品」,泥倉漊大米獲評「稻味·常熟」第二屆優質大米銅獎。強化特色品牌宣介,承辦常熟市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成功舉辦第三屆「董浜四節」,徐市百年羊湯登陸央視《每日農經》欄目,「董浜鄉情十二品」知名度持續提升。富民強村措施有力。推進黃金小玉米標準化生產,建成標準化種植區2000畝,帶動參與農戶持續增收。
工業
產業集聚成效初顯。發揮區位優勢,立足資源稟賦,狠抓上海、蘇州產業轉移和項目外溢契機,堅持招大引強,千方百計加速汽車零部件企業集聚。新落戶岳邦汽車、旭虹精密、蘇州明禹、中皓科技、盛貿汽車、中南金石等項目6個,總投資共11.9億元,預計達產後新增產值17.8億元。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昌恆精密竣工驗收,新東方人造板進行設備安裝,澳思路科技、原谷科技準備驗收,利來四期、雲開智能主體封頂,岳邦汽車、綠博公司主體施工,皓悅包裝辦理施工許可。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出貢獻不斷提升,完成銷售額18億元,同比增長30%。
基礎設施
強化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開展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完成率100%。拓寬村級財力增長渠道,做好薄弱村幫扶「輸血」工作,形成優質資產1025萬元。建立租金與畝均稅收掛鈎制度,完成差別化簽約110家,村級租金增收420萬元,同比增長39%。成立「董聯」「五聯」村級聯合體公司,啟動老舊工業區更新改造。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捐贈思林鄉脫貧攻堅基金15萬元,杜尼電子、華德公司聯合捐資建成思林中學「田園董浜愛心食堂」,滌綸公司、無縫鋼管、友邦散熱器、天潤蒸紗捐贈愛心助學金21.6萬元。鎮村面貌煥然一新。大力推進村莊人居環境「233」專項行動,投入資金4000萬元,入庫村(組)58個,全市率先完成25個村組驗收達標工作,新增三星級康居鄉村12個,惠及農戶758戶。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觀智村泥倉漊通過蘇州市特色田園鄉村驗收,智林村獲評「蘇州市美麗鄉村建設先進集體」,新打造蒲場、放鳥巷等一批鄉村亮點工程。大力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2000萬元,鋪設道路12公里,改善村道4條、橋樑5座,改造河塘駁岸7公里,新改建公廁42座。堅持農宅翻建常態化管理,審批881戶,完成486戶落架大修違建「清零行動」。加快實施道路提檔升級,完成塘南西路人行道改造和華燁大道、華強路雨水管改造,啟動董徐大道北延項目。徵收搬遷取得突破性進展,圓滿完成蘇南沿江鐵路13戶、鎮級「掃尾清零」10戶、徐市工業園區北區簽約32戶。[2]
社會事業
文化
1981年,袁松麒編著《百花謎譚》謎刊,被編入《中華謎語大辭典》進行介紹。1988 年,徐市燈謎組升格為徐市燈謎協會。1988 年,徐市中學成立燈謎組(1999 年更名為智林謎社),1990 年開始,學校編印《謎花飄香》謎刊,此刊有五期被評為全國十佳謎刊,第十六期被評為全國功勳謎刊。徐市燈謎協會也於2000年創辦《銀海謎譚》,至今已出6 期,其中一期也被評為全國十佳。
2008年董浜鎮被文化部認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燈謎之鄉),2010年6月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常熟江南文化節—董浜·徐市燈謎藝術展。重新組建了董浜農民管弦樂隊,並登上了國家級表演舞台。
2009年10月古里鎮有燈謎小組30 個,會員達600多人。
2014年《董浜鎮志》通過終審,全年送戲、送影、送展、送書下鄉280場次,董浜燈謎協會榮獲全國最佳謎會。
科技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積極推動存量企業提質增效,完成智能化改造項目21隻,新增工業機器人60台套;滌綸公司、鋼特威公司、無縫鋼管公司獲評省四星級上雲企業,祥鑫汽配獲評蘇州市示範智能車間。深入開展存量土地整優專項行動,盤活閒置土地83畝,新增「零地增長」試點企業8家,淘汰落後產能企業16家,完成增減掛鈎復耕復墾土地215畝,占補平衡129畝。強化「畝產論英雄」導向,企業畝均入庫稅收同比增長5%。創新活力不斷迸發。大力推進創新創優工作,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家,完成高企培育入庫8家,新增省民營科技企業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11家,申領各類科技資助525萬元。深化人才引領作用,鋼特威公司成功申報「科技副總」項目,完成產學研合作項目簽約18個。加強創新載體建設,鋼特威研發中心獲評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滌綸公司成功創建省研究生工作站。
法治
隱患整治成效顯著。深化「331」專項行動,排查整治「9+1」場所1330家,強化出租房(群租房)管理,「安居超市」驗收率達99.6%。紮實推進鎮級集體資產整治,清理集體隱患資產2.86萬平方米,重點清理徐市油廠、化纖設備廠、董浜冷軋圈等區域。推進直管公房供給側改革,騰退革新公房1.1萬平方米,成為全市直管公房整治「樣板」。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大整治,重點推進鎮村工業集中區綜合整治,排查隱患5115條,整改5102條,消除重大隱患243條,完成市鎮兩級重點掛牌項目6個,整治提升「化纖加彈、印刷包裝、注塑、無紡布」企業132家,各項綜合整治累計停產、關閉企業(作坊)66家。環境治理深入推進。狠抓污染防治減排,全面完成燃煤鍋爐淘汰任務,完成印染企業清潔化改造15家,取締「散亂污」企業(作坊)30家,創建「無散亂污村」9個。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完成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10家。推進危廢規範化管理,完成危廢規範化達標建設企業11家。加強水環境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管網覆蓋新增1654戶,關停小散畜禽養殖戶8戶,整治河湖「兩違」點位61個,退讓岸線1363米。推進「暢流活水」工程,完成袁涇河整治、白茆塘北渡橋段維修加固工程,疏浚村級河道30條。社會管理更加精細。深化鎮容秩序管理,辦理行政處罰案件208起,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一批亂象得到有效治理。常態化開展大環境綜合整治,清運各類垃圾120噸。深化網格化社會治理聯動機制,受理各類來電(件)27938件,按時辦理率 92.5%。紮實推進「掃黑除惡」專項行動,發放宣傳資料2.5萬份,剷除賭博窩點10處。做好社會矛盾糾紛排查工作,建成村企聯合調委會16個,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95起,調結率100%。健全村民自治體系,開展民主協商月活動32次。
社會服務
公共服務持續優化。教育基礎不斷夯實,全面落實義務制教育政策,提供新市民子女積分入學學位195個,吸納率100%。大力推進衛生院專科醫共體建設,徐市衛生院開設中醫館、糖尿病專科,董浜衛生院建成健康管理綜合服務平台,黃石村衛生室完成易地新建。加強公共衛生管理,完成婦女病普查及「兩癌」篩查3000多人次,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17600人次,發放計生三項經費588萬元。全面做好紅十字工作,組織無償獻血746人次,累計獻血20萬毫升,葛紅梅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社會保障日趨完善。舉辦春、夏兩屆大型招聘洽談會,組織企業開展校園招聘,促進859名求職人員實現就業。加強技能和創業培訓,完成就業指導服務600人次。深化鎮、校、企三方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組建2019屆機械加工專業智能製造試點班。不斷健全社保體系,全鎮社保養老覆蓋率、征繳率分別達99.8%和97.3%。精準實施社會救助,發放救助金729萬元、優撫金545萬元。持續推進養老機構改革,社會化運作日間照料中心15家,實施「一戶一檔一策」精準幫扶活動100戶。文明建設成效彰顯。垃圾分類擴面提標,建成垃圾分類示範單位5個、示範小區3個、主題遊園1個,農村垃圾分類示範區14個。群眾文體事業精彩紛呈,完成第四批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5家,成功舉辦「田園董浜杯」海內外燈謎創作大賽、董浜鎮第八屆體育運動會,開展各類文藝下鄉活動300餘場。非遺傳承工作成果喜人,蘇式糕點製作工藝被列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六批代表作名錄,非遺進校園工程順利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化,鎮村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建設有序推進,建成村級文明實踐站(點)14個;大力培育和選樹模範典型,周原家庭獲評「全國最美家庭」。
飲食
一日三餐,少量大米輔以元麥粞、麵粉及南瓜、山芋、玉米等雜糧,小熟吃到知了叫,大熟吃到着棉襖。稻區雖主產大米,但大多吃扁擔頓(二頓頭),摻入菜類,間以糠麩,農閒時一日二餐。佐食菜餚,以自產鹹菜、咸蘿蔔、蔬菜為主,逢年過節或家人有病必須補充營養時,才有葷菜上桌。農家平時養雞養鴨或利用休閒時間捕魚捉蝦,藉以豐富餐桌。每逢客來,則加菜沽酒,盛情接待,或自製餛飩、糰子、麵條、餃子待客。婚慶節日,四盆六碗、老八樣頭或二湯炒、三湯炒不等,視經濟情況而定。二湯炒即∶二湯、二炒、四冷盆、四點心、六大菜;三湯炒即∶三湯、三炒、六冷盆、六點心、八大菜。新中國成立後,大米為主食,間以麵食調節。農村講究節儉,平時仍以自制鹹菜、咸蘿蔔、面醬、醬瓜、蔬菜為當家佐菜,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自製餛飩、麵條、糕團或鹹蛋、鹹肉下酒,勞動過後自得其樂。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高片產麥區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粉變換口味。多數人家經常有小葷腥佐食。進入90年代,每逢過節或紅白喜事請客,一般都為「三湯炒」或全雞全鴨,菜餚豐富,量多過剩,並輔之以名煙名酒。動輒三天排場,每天數十桌,規模、檔次互相攀比,愈演愈烈。1998年以後,結婚辦酒宴席上有甲魚、鰻魚、黃鱔等上桌。在講究吃穿的同時,人們注意保養身體,人參滋補品、西洋參、洋參丸、龜鱉丸、蜂皇漿等滋補品銷量日增。
特色景點
日前,常熟泥倉漊濕地公園正式獲批成為省級濕地公園,成為繼南湖濕地公園之後,常熟市又一個省級濕地公園。
常熟泥倉漊濕地公園位於常熟市董浜鎮觀智村,北依虞東公路,東臨蘇嘉杭高速,南傍袁涇河,西靠長亳塘,規劃總面積129.8公頃。區域內濕地資源豐富,水道縱橫交錯,環境優美,動植物多樣性保持較好。近年來,董浜鎮遵循「保護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編制了《江蘇省常熟董浜鎮泥倉漊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該鎮遵循原住民、原生態、原文化的「三原」保護戰略,先後進行了水環境綜合治理、水系溝通、濕地構建、農田節水灌溉工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建設,妥善處理濕地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與居民生產生活的關係,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
獲得榮譽
2019年10月,董浜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2月,董浜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相關視頻
常---董浜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