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短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蒙古短調短調在蒙古語中稱「寶格尼道」, 與長調民歌「烏日圖音道」相對而言,泛指那些曲調短小、具有明確節奏節拍的歌曲。[1]

[]

特點與代表作

短調民歌主要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的是,短調一般是兩行,有韻的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但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愛情歌曲在短調民歌中占有極大的比重。如《森吉德瑪》、《達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以及在革命鬥爭中產生的革命民歌,如《獨貴龍》、《引狼入室的李鴻章》、《反日歌》等,都是這類短歌的代表作。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倆匹青馬》、《美酒醇如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嘎達梅林》。

分布

蒙古民歌分長、短調兩種體裁,長調流傳於牧區,而短調主要分布在陰山和興安嶺以南的地區,其中以哲里木盟、興安盟和伊克昭盟最集中最典型。短調是最早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歌體裁。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所以,不僅內蒙古西部地區的蒙古人喜歡唱,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歡唱這種山曲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