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長調(紅山飛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蒙古長調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蒙古長調》中國當代作家紅山飛雪的散文。

作品欣賞

蒙古長調

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想給遠方的姑娘寫封信/可惜沒有郵遞員來傳情

……

小張老師是學音樂的,在這草原之夜唱起這首著名的草原歌曲,柔美而深情。我們幾個人坐在半山坡上,看着山腳下一座座隱在夜色中的蒙古包,那闌珊的燈火,聽着這優美的歌聲,漸漸有些沉醉了。

在草原行駛了一天,遊覽了幾個景點,傍晚時分,來到克什克騰大草原著名景點——阿斯哈圖世界地質公園的山腳下,在一座蒙古大營住下。初到草原,看到了有別於城市的坦蕩與遼闊,明淨與高遠,又住進了嚮往已久蒙古包,大家都有些興奮。雖然顛簸了一天,卻沒有一點睡意,就信步走出蒙古大營,向後面的山上走去。此時,一輪明月掛在半空,照着山的這邊,明亮如晝。夜色很美,人們的興致很高,而年輕的小張老師,更是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輕聲唱起了這首《草原之夜》。

這幾年,草原歌曲很流行,幾乎唱紅了整個中國。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我從草原來》;烏蘭托婭的《套馬杆》,《陪你一起看草原》等,在中國流行樂壇颳起一股草原風。草原歌曲那具有鮮明蒙古民歌特點的曲調,蒼涼悠遠的旋律,打動了許許多多的音樂愛好者。我這樣一個隊音樂不怎麼在行的人,也喜歡上了草原歌曲,被草原歌曲那蒼涼悠遠的旋律所吸引,逐漸有了了解草原歌曲的願望。

夜深了,月亮也瘦了,露水掛上草尖。我們感到了草原夜晚的涼意,一種倦意襲來。

草原的夜晚靜極了。

我們腳下是柔軟的草地,那些隱藏在草叢裡的昆蟲,此時已經進入了夢鄉,停止了歌唱。偶爾有一聲兩聲的蟲鳴,也透着深深的睡意,朦朦朧朧的,像是輕柔的耳語,反而更顯出夜的寧靜。我們被這種寧靜所感染,都放輕腳步,輕輕朝山下走去。

草原的夜晚如此美好,真像歌曲里唱的那樣。天空是那麼高遠,一輪圓月高懸空中,稀稀疏疏的星斗掛在天邊,閃閃爍爍,像是一個童話。山下,一座座白色蒙古包,都靜默在夜色里,被明亮的月光照着,遠遠看過去,像是一個個隱藏在草叢裡的蘑菇,隱隱約約。那些牛羊呢?白天珍珠一樣點綴在綠色的草原,夜幕降臨,不知被牧民們驅趕到了什麼地方。也許,它們正對着一輪明月,咀嚼着這漫漫長夜;也許,此刻它們已經進入了甜美的夢鄉,做一個水草豐美的夢呢。

或許,只有到了草原,才能領略到這樣具有原始意味的夜晚。沒有喧鬧的人聲,沒有來來往往汽車刺耳的鳴笛,沒有各種各樣嘈雜的聲音;沒有那麼多閃爍的燈光,沒有那麼多夜不能寐的人。一切都恢復了夜的本來面目,一切仿佛回到了從前,回到了兒時那純真的年代。

掛在草尖上、花瓣上的露珠,打濕了鞋面、褲腳,有些牽絆了前行的腳步。夜更靜,越發涼了。走在前面的小張老師,忽然停下腳步,示意我們不要說話,輕聲道:「你們聽,是歌聲。」大家停下腳步,側耳凝神。

「呀,是長調,蒙古長調!」小張老師又驚又喜。果然,有歌聲隱隱傳來。

歌唱的是一位老人。他坐在蒙古包前面,四周有綠草野花簇擁,頭上一輪明月,手操一把馬頭琴,自拉自唱。老人的歌聲低沉,如果不是夜深人靜,在這麼遠的地方,是很難聽見的。他微微仰着頭,一手把弓,一手揉着琴弦,身軀俯俯仰仰,與旋律合為一拍。有些沙啞的聲音透出歲月的蒼涼,時而婉轉、時而悠長,如泣如訴,就像這夜裡流淌在蒼茫草原上的河流,充滿了蒼涼與憂傷。那沙啞的歌聲,婉轉蒼涼的曲調,隨着細細的河流流入蒼茫的草原,也涓涓滲人了我們的心底。

這就是蒙古長調,不加任何修飾的最原始的的聲音。就這樣,在這個寧靜的夜晚,在這草原上,和我們不期而遇了。

在距離老人很遠的地方,我們停下了腳步,我們不想打擾老人,不想因為我們的到來,影響老人的深情歌唱。很明亮的月光毫無遮攔地從空中傾瀉下來,照着老人那俯仰有致的身軀,照着他身後的蒙古包,照着草原上所有的一切。白色蒙古包越發潔白了。老人的帽子、肩頭都披灑一層月光,像鑲上耀眼的銀邊,有一種雕塑的美感。

在這樣一個寧靜的夜晚,老人歌唱給誰聽呢?

沙啞低沉的歌聲,伴着夜色,從遠處飄來,我們駐足諦聽。與其說是在歌唱,不如說是在訴說,訴說着草原悠悠歲月,或是訴說着老人那誰也無法進入的內心世界。

這是我所聽到的,最為原始,最純粹的蒙古長調,也是最動人的長調。不施任何技巧,不加任何渲染,沒有任何的烘托;自自然然地歌唱,本本質質地訴說。這歌聲與天空、草原融為一體,訴說着草原悠長的歲月。這才是蒙古長調最本真的面貌。其實,我聽不懂老人唱的歌詞,可這並不影響被這歌聲所吸引,走進了草原的歲月深處。

生於塞外,長於塞外,身上流淌着蒙古族的血液,雖然不諳音律,對蒙古族的文化,還是略有研究。對素有草原音樂「活化石」之稱的蒙古長調,也是心生嚮往,無比欽慕。可是,聆聽蒙古長調的願望,只能從演唱會,或者影視節目、網絡裡面尋找了。真正這樣親耳聆聽一位蒙古族老人的歌唱,的確是可遇不可求,是人生之幸事啊。

小張老師學音樂,也研究民族音樂史,對蒙古長調是情有獨鍾,了解的也十分詳盡。她比較詳盡地介紹了蒙古長調的歷史與特點。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述說着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在蒙古語中,長調稱「烏日圖道」,意即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除指曲調悠長外,還有歷史久遠之意。據考證,在蒙古族形成時期長調民歌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蒙古族長調的產生與蒙古族遊牧生活有關,字少腔長、高亢悠遠、舒緩自由,宜於敘事,又長於抒情。歌詞一般為上、下各兩句,內容絕大多數是描寫草原、駿馬、駱駝、牛羊、藍天、白雲、江河、湖泊等。長調在蒙古族音樂文化中最有代表性,他把蒙古民族的智慧及其心靈深處的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不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只要是蒙古人聽到長調,都會體味到其中那份獨有的激動與蒼涼。

長調是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樂,是民族識別的標誌。你可以不懂蒙語,卻無法不為蒙古族長調所動容,因為那是一種心靈對心靈的直接傾訴。

在這樣一個寧靜的草原之夜,我們沉浸在老人的長調里,感受草原音樂獨特的魅力。老人或許不知道有我們這幾個不速之客,被他沙啞蒼涼的歌聲所打動。或許,根本就不去理睬什麼人在聽,有沒有人在聽。一個人,顫着琴弦,對着一輪明月,對着蒼茫的草原,深情歌唱。

我看見,小張老師的眼裡,已經噙滿了淚水,一滴一滴順着臉頰滑落。就像草尖、花瓣上晶瑩的露珠。

這個蒙古包白天我們曾經來過。一對中年夫婦,一位老人和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一座蒙古包孤零零地坐落在公路邊上,就是為了招攬過往的遊客。蒙古包里的設施很簡陋,一張桌子,上面擺滿了新加工的奶製品,散發着誘人的奶香,吸引那些來來往往的遊客,前來購買。白天,蒙古包前還停着一輛勒勒車,車轅上拴着一頭老黃牛。此時,中年夫婦、孩子、勒勒車和老黃牛都已經不見了。想必,他們早已經回到遠處的家中。只留下這位老人,守着這座空空的蒙古包,蒼茫的草原,還有空中一輪圓圓的月亮。自然,還有一把已經磨損很厲害的馬頭琴。

在萬籟俱寂的漫漫長夜,在這蒼茫的草原上,老人唯有與這蒙古長調為伴了。

如泣如訴的歌聲,依然在夜空里響起。悠悠長調好像從心頭走過,一直走進了心底,那樣蒼涼,那樣憂傷。


[1]

作者簡介

紅山飛雪,孫國華,內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見於《人民文學》《兒童文學》《中國校園文學》《小品文選刊》《四川文學》《意林》《語文報》《電影報》等報刊。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