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蒺藜科一般为灌木,也有少数是乔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为两个至多数的羽状复叶,托叶成对;花两性,雄蕊花丝基部有鳞状附属物;果实为蒴果,稀为浆果或核果。本科植物多数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有的品种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或提取染料。
目录
蒺藜科植物简介
蒺藜科只有30属大约25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干旱地区,中国有5属,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北方较干旱地区。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分入无患子目,但2003年根据基因分类的APG Ⅱ 分类法没有将其分入任何一目,只是I类真蔷薇分支中的一个独立科,也可以单独列为一个“蒺藜目”,刺球果科也可以单独列为一科也可和蒺藜科合并。
本科植物一般为灌木,也有少数是乔木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为两个至多数的羽状复叶,托叶成对;花两性,雄蕊花丝基部有鳞状附属物;果实为蒴果,稀为浆果或核果。
本科植物多数是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有的品种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或提取染料。[1]
蒺藜科形态特征
蒺藜科,双子叶植物,25属,240种,主产两半球的干燥地区,中国有5属,33种,南北均有分布,西北部最盛。草本至矮小灌木;叶对生或互生,单叶、2小叶至羽状复叶;托叶小;花两性,辐射对称,稀左右对称,单生于叶腋或排成顶生的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萼片5,稀4;花瓣5;花盘隆起或平压;雄蕊与花瓣同数或2-3倍,着生于花盘下,花丝基部或中部有腺体1个;子房上位,有角或有翅,通常5室,稀2-12室,每室有胚珠2至多颗;果为室间或室背开裂的蒴果,果瓣常有刺,稀为核果状的浆果。
蒺藜科Zygophyllaceae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科。草本或灌木。叶对生、互生或簇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具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萼片4~5,花瓣同数;雄蕊与花瓣同数,或3至多倍,花丝基部或中部常有小鳞片,子房上位,常4~5室。蒴果或浆果状核果;分瓣果。约有半数属为单种属。主要分布于干燥地区。中国有5 属30种,主要分布于西北各省区荒漠和半荒漠的沙区和砾石山坡。本科有些属的植物 ,可以入药,如蒺藜属 ,多数种类有固沙作用,有些植物的果可供食用。本科分骆驼蓬亚科、霸王亚科、白刺亚科和四合木亚科。
有的蒺藜科属落叶小灌木,一般高30-50厘米,多分枝;1-2年生枝灰黄色或黄褐色,密被白色丁字毛。偶数羽状复叶,在长枝上对生,在短枝上簇生;小叶2,无柄,着眼点生在极短的叶轴上,肉质,倒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两面具毛,长3-8毫米,先端具突尖,斟部楔形,全缘;托叶膜质。花两性,单生叶腋或1-2朵生于短枝上;萼片4,长圆形,长约3毫米,被丁字毛,宿存;花辨4,白色或淡黄白色,倒卵形,长约4毫米,基部具爪;雄蕊8,2输排列,外轮4枚较短,内轮4枚较长,花丝基部有膜质附属物;具花;心皮4,子房4深裂,被毛,花柱单一,丝状,着生于4深裂子房的基 部。蒴果4深裂,每裂瓣微弯曲,长5-7毫米,宽2-3毫米,内具1粒种子,熟时黄色;种 子无胚乳.[2]
蒺藜科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蒺藜科分布区的气候 特征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大际强烈。年均温为9℃左右,极端最高温达39℃,极端最低温达-32℃,昼夜温差悬殊。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7、8月,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油柴为强旱生小灌木,是草原化荒漠群种之一。根系非常发达,多生于石质低山、砂砾质高平原及是洪积等地,地表具石砾或覆沙,基岩为沙岩,土壤为灰漠土。在荒漠中,主要的伴生植物有黄花红沙reaumuria trinyna Maxim.红沙Rsoongorica(pall)maxim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 bunge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um(bunge)Maxim等。花期5-6月,果期8-9月。
蒺藜科识别要点
草本常为羽状叶,刺状托叶常宿存。
辐射对称花两性,萼片5 枚稍合生。
花瓣同数无腺体,雄蕊与之成整倍。
子房上位4 5 室,每室胚珠2 至多。
蒴果开裂常有刺,因而得名作蒺藜。
蒺藜科植物所属
白刺属 Nitraria Linn.
骆驼蓬属 Peganum Linn.
驼蹄瓣属 Zygophyllum Linn.
霸王属 Sarcozygium Bunge
蒺藜属 Tribulus Linn.
四合木属 Tetraena Maxim.
蒺藜科比较研究
为揭示分布于西鄂尔多斯高原的中国特有种四合木对生境的适应性及与其他属的亲缘关系,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四合木与同生境蒺藜科(zygophllyaceae)其他3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ITS片段长度、GC百分含量和变异位点数上均存在一定差异,ITSl长177-212bp,ITS2长218-237bp;GC含量为57.7%~62%,信息位点比例30.1%,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与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 Maxim)在系统位置上较相近,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与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较相近,ITS所揭示的亲缘系与这些种的形态学和胚胎学特征相似。
研究不同贮藏条件和光照对5种蒺藜科植物(骆驼蓬Pegannum harmala、唐古特白刺Nitrari tangutorum、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和多裂骆驼蓬Peganum multisectum)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对这5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有显著影响,并且种子萌发对光、暗的响应随贮藏条件和贮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这5种植物在不同条件组合下的最大萌发率,拟定出了种子萌发的最佳贮藏条件和萌发条件:
湿-冷贮藏能使骆驼蓬种子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此时对光照没有明显的要求:
多裂骆驼蓬种子经过80 d湿-冷贮藏后在光下能达到很高的萌发率,同时,其80 d干-冷贮藏后在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接近同样的效果:
唐古特白刺种子更适合光下萌发,在湿+低温+光照处理下,种子经过三个贮藏期后均具有较高的萌发率,而干-冷贮藏种子只有冷藏80d后才能达到较高萌发率:
泡泡刺种子适合干-冷贮藏,对光照没有要求:
驼蹄瓣种子在干、湿贮藏后,其萌发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暗条件下萌发率略高于光条件下,并且达到最大萌发率所需要的冷藏时间短(20 d)。[3]
蒺藜科做法及营养知识介绍
蒺藜科知识介绍
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的成熟果实。蒺藜科一年生草本,生于荒丘、田边及田间。分布于全国各地;大花蒺藜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滨沙滩或荒地上,分布于海南、云南等地。8至9月果实由绿色变成黄白色,大部分已成熟时,割取全株,晒数日,脱粒,再晒干。
蒺藜科多由5个分果瓣组成,排列成5棱状球形,直径7至12毫米。单一分果瓣为斧状三角形,长3至6毫米,淡黄绿色,背面隆起,有纵棱角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短刺各1对,八字形分开,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果皮坚硬,木质,内含种子3至4粒。种子卵圆形,稍扁,有油性。气微,味苦。
大花蒺藜科,分果瓣背面只有1对大针刺,含种子4至6粒。以果粒均匀、饱满坚实、色灰白者为佳。
蒺藜科营养分析
临床主要是将蒺藜科子作为疏肝祛风、利水明目药使用。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白蒺藜有降压作用,并有利尿功能;临床也证实,白蒺藜对腹水及水肿病人有效。其所含哈尔满碱对皮层及其运动中枢、脊髓有兴奋作用。它还有抗胆碱脂酶的作用,使组织对乙酰胆碱的敏感度增加。近来有人发现,白蒺藜有抗食欲活性和精神健康活性。因为白蒺藜有抗食欲作用,故应有减肥效果。消除肥胖、保持精神情绪的健康,与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是有密切关系的。以此来看,长服蒺藜子是确有可能使人达到“身轻长生”目的的。
蒺藜科适合人群
血虚气弱及孕妇慎服。
蒺藜科食疗作用
具有平肝明目,疏肝解郁,祛风除湿的功效;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胸胁不舒,乳房胀痛,产后乳难,经闭,风疹瘙痒,白癜风,瘰疬恶疮。
蒺藜科做法指导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者可与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同用,以平肝潜阳熄风。
肝气郁结,胸胁或乳房胀痛者,可与香附、郁金、青皮、瓜蒌等配伍,以疏肝理气止痛。
风疹瘙痒属风邪偏盛者,多与荆芥、防风、羌活等配伍, 以祛风止痒。[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