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木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藺木賊 |
中文名稱:藺木賊 拉丁學名:Equisetum scirpoides Michoux 別稱:小木賊 界屬:植物界、木賊屬 門亞門:蕨類植物門、楔葉蕨亞門 目科:木賊目、木賊科 分布區域: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 |
藺木賊,拉丁學名:(Equisetum scirpoides Michoux)別稱:小木賊。小型植物。根莖直立和橫走,黑棕色,節和根疏被黃棕色長毛或光滑。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地上枝僅在下部分枝,形成簇生狀,無明顯主枝。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產內蒙古、新疆。海拔500-2600米。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有分布。
信息
種中文名:藺木賊
種拉丁名:Equisetum scirpoides Michoux
科中文名:木賊科
科拉丁名:Equisetaceae
屬中文名:木賊屬
屬拉丁名:Equisetum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新疆。
國外分布: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有分布。
命名來源:(東北草本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6(3):242[1]
形態
小型植物。根莖直立和橫走,黑棕色,節和根疏被黃棕色長毛或光滑。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地上枝僅在下部分枝,形成簇生狀,無明顯主枝。地上枝不規則波狀彎曲,高10-20厘米,中部直徑約0.6毫米,髓腔中實,節間長2.0-2.8厘米,綠色,但下部1-2節節間栗棕色,有光澤;枝有脊6條,脊中部有一淺縱溝,兩側各有1條棱,棱上均勻分布1行齒狀突起;鞘筒黑棕色或上部黑棕色,下部綠色;鞘齒3- (5)枚,闊披針形,頂端具長芒,中間黑棕色,邊緣淡棕色,膜質,宿存。孢子囊穗圓柱狀,小,長約5毫米,直徑約1.5毫米,頂端有小尖突,無柄。[2]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坡林下陰濕處、河岸濕地、溪邊,喜陰濕的環境,有時也生於雜草地。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內蒙古、新疆。海拔500-2600米。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有分布。
草麻黃和木賊的區別
一、莖幹區別
草麻黃的木質莖短有的呈匍匐狀,小的枝幹直伸或是微曲,表面有細縱的槽紋,關節間的長度在2.5到5.5厘米,大多為3到4厘米,直徑大約2毫米,呈綠色。
木賊的莖幹橫走或是直立的,圓筒狀,呈黑棕色,高度可達1米或者更多,直徑在5到9毫米之間,關節的長度大約5到8厘米,呈綠色。
二、葉子區別
草麻黃的葉子有兩裂,葉子鞘占全長的1/3或2/3,裂片的銳呈三角形,先端很尖銳。
木賊的葉子退化成鱗片狀,基部合成筒狀的鞘,鞘長大約6到10毫米。
三、花朵區別
草麻黃的花朵在側枝頂生,呈卵圓狀或矩圓狀卵圓形,有4對苞片。花朵成熟時呈肉質紅色,矩圓狀卵圓形或是接近圓形性,長度大約8毫米,直徑大約6毫米。
木賊不開花,會通過孢子繁殖。[3]
藥用價值
【中藥名】木賊 muzei
【別名】銼草、筆頭草、節節草、無心草、筆管草。
【英文名】Equiseti Hiemalis Herba
【藥用部位】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L的全草
【採收加工】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及時曬乾或陰乾。
【藥材性狀】帶有鞘狀葉的莖長管狀,節明顯,不分枝,長20~60厘米,直徑2~6毫米;表面灰綠色或黃綠色,有縱棱20~30條,在擴大鏡下可見每棱有2條疣狀突起,觸之有粗糙感;節部有鞘狀葉,完整的鞘筒基部棕黑色,中部灰色,上部棕灰色,莖基部的鞘狀葉全為棕黑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周邊有多數近圓形的小空腔。氣無,味甘淡,微澀,嚼之有沙石感。以莖粗長、色綠、質厚、不脫節者為佳。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苦。歸肺經、肝經。
【功效與作用】疏風散熱、退翳、止血。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臨床應用】用於目赤腫痛、目生雲翳、迎風流淚、喉痛、癰腫、便血、血痢、脫肛、崩漏。內服,煎湯,用量3~9克。
【藥理研究】具有持久性的降壓作用;有明顯增強戊巴比妥鈉的中樞抑制作用。可提高電擊驚厥的閾值,制止癲癇樣發作;能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對實驗性高脂血症有防治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縮短血凝及出血時間;在體外有廣泛的抑菌作用,並有抗病毒活性。抗瘧。木賊有擴張外周血管作用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所含脂肪酸及酯有鎮痛作用;醇提物低濃度興奮迴腸,高濃度抑制。
【化學成分】本品含山柰素、棉花皮異苷、琥珀酸、延胡索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脾胃虛寒者忌用。
【配伍藥方】
①治目昏多淚:木賊(去節)、蒼朮(泔浸)各30克。為末,每服6克,茶調下。或蜜丸亦可。(《聖惠方》)
②治風寒濕邪,欲發汗者:木賊(去節)30克,生薑、蔥白各15克。水煎熱飲,即汗。(《聖惠方》)
③治咽喉紅痛:鮮木賊搗絞汁調蜜服。(《泉州本草》)
④治腸痔多年不瘥,下血不止:木賊、枳殼各60克,乾薑30克,大黃0.3克。四味銼,炒黑色存三分性,搗羅,溫粟米飲調,食前服6克,甚效。(《本草圖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