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蘇軾人生中的最後一首詩,寫下《自題金山畫像》此詩,時是公元1101年6月,兩個月後,蘇軾便與世長辭,這首詩可以看作是蘇軾的絕筆詩。[1]
蘇軾的一生寫過了無數的經典名篇,而這首《自題金山畫像》,作為他生命裡最後的絕唱,卻是道盡了平生的無奈,以及內心的悲痛之情,短短的24個字,卻是把自己無奈的一生,以一種看似很平淡的口吻全部寫完了,可讀來卻又是令人感慨萬千。[2]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3]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醫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
嘉佑二年進士,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賜諡號文忠,複追贈太師。有《東坡先生大全集》及《東坡樂府》詞集傳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其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認韻文散文造詣皆比較傑出的大家。
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寫作背景
1101年三月,蘇軾由虔州出發,經南昌、當塗、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潤州擬到常州居住。《自題金山畫像》是蘇軾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所作。
這首詩詩開頭兩句嚇死人,只讀這首詩的開頭兩句,你一定不會想到會是蘇軾的作品。
譯文
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句意
①. 金山畫像:指金山寺蘇軾畫像,李公麟所作。《金山志》:“李龍眠(公麟)畫東坡像留金山寺,後東坡過金山寺,自題。”
②. 心似已灰:即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③. 黃州惠州儋州:作者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旁訕朝庭”罪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這三個地方,作者度過了長期的貶謫生活。
賞析
蘇軾詩清新豪健,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一格。本詩更是出語驚人,開端便說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與詩人一向曠達豪爽的性格很不相附,然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心情後,就不能不對作者這種心死之哀寄予深切的同情:蘇軾“有大才氣,真力量,所以沾濡涵泳,無昕往而不可,無所往而不能”(莊尉心《宋詩研究》)。
整首詩莊中含諧,直中有曲。表現了東坡其人其詩特有的風格。讀之使人擊節可嘆,極易受感染。[4]
上片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我的心靈已然寂靜無欲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我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
然後,讀完後兩句,我們就能理解蘇軾的這種心情了。
作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接下來的“身如不系之舟”指自己晚年生活的飄泊不定,抒寫羈旅漂泊的憂傷情懷。如果僅限於“入乎其內。的抒寫人生的苦悶,蘇軾也就不成為令人發出會心微笑的“東坡老”。他不會,也不屑在哀愁中沉淪。
下片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黃州、惠州和儋州是蘇軾的貶謫之地。1079年,蘇軾因為“ 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倍感失意。 且看後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反憂傷情調,以久慣世路的曠達來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自我解脫力是驚人的。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過知府)。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真是“滿紙荒唐言”,然而這位“東坡看”最能夠“白首忘機”。失意也罷,坎坷也罷,他卻絲毫不減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藥的浪漫。末兩句,語帶詼諧,有自我調侃的意味,卻也深刻地傳達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5]
遂成千古傷心事
1094年,年近六旬的蘇軾又被貶到惠州。1097年,已經62歲的蘇軾被貶到荒涼之地海南儋州。在宋代,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這三個地方,是蘇軾最失意、最難過,人生最灰暗的見證者。
宋徽宗繼位後,蘇軾終於得以北歸,這首詩即作為北歸途中。
此時,蘇軾已經是65歲高齡了,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
岳希仁在《宋詩絕句精華》中說:這是詩人生命最後階段的作品。精煉概括了他一生的悲慘境遇。一代文豪。英才天縱。回首往事。唯存貶謫。其遭際之坎坷遂成千古傷心事。”
當我們了解了蘇軾的經歷、心境後,才能理解,他為何寫下“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這樣悲涼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