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巴金作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虎》是中国当代作家巴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我不曾走入深山,见到活泼跳跃的猛虎。但是我听见过不少关于虎的故事。
在兽类中我最爱虎;在虎的故事中我最爱下面的一个:
深 山中有一所古庙,几个和尚在那里过着单调的修行生活。同他们做朋友的,除了有时上山来的少数乡下人外,就是几只猛虎。虎不惊扰僧人,却替他们守护庙宇。作 为报酬,和尚把一些可吃的东西放在庙门前。每天傍晚,夕阳染红小半个天空,虎们成群地走到庙门口,吃了东西,跳跃而去。庙门大开,僧人安然在庙内做他们的 日课,也没有谁出去看虎怎样吃东西,即使偶尔有一二和尚立在门前,虎们也视为平常的事情,把他们看作熟人,不去惊动,却斯斯文文地吃完走开。如果看不见僧 人,虎们就发出几声长啸,随着几阵风飞腾而去。
可惜我不能走到这座深山,去和猛虎为友。只有偶尔在梦里,我才见到这样可爱的动物。在动物园里看见的则是被囚在“狭的笼”中摇尾乞怜的驯兽了。
其实说“驯兽”,也不恰当。甚至在虎圈中,午睡醒来,昂首一呼,还能使猿猴颤栗。万兽之王的这种余威,我们也还可以在作了槛内囚徒的虎身上看出来。倘使放它出柙,它仍会奔回深山,重做山林的霸主。
我 记起一件事情:三十一年前,父亲在广元做县官。有天晚上,一个本地猎户忽然送来一只死虎,他带着一脸惶恐的表情对我父亲说,他入山打猎,只想猎到狼、狐、 豺、狗,却不想误杀了万兽之王。他绝不是存心打虎的。他不敢冒犯虎威,怕虎对他报仇,但是他又不能使枉死的虎复活,因此才把死虎带来献给“父母官”,以为 可以减轻他的罪过。父亲给了猎人若干钱,便接受了这个礼物。死虎在衙门里躺了一天,才被剥了皮肢解了。后来父亲房内多了一张虎皮椅垫,而且常常有人到我们 家里要虎骨粉去泡酒当药吃。
我们一家人带着虎的头骨回到成都。头骨放在桌上,有时我眼睛看花了,会看出一个活的虎头来。不过虎骨总是锁在柜子里,等着有人来要药时,父亲才叫人拿出它来磨粉。最后整个头都变成粉末四处散开了。
经过三十年的长岁月,人应该忘记了许多事情。但是到今天我还记得虎头骨的形状,和猎人说话时的惶恐表情。如果叫我把那个猎人的面容描写一下,我想用一句话:他好像做过了什么亵渎神明的事情似的。我还要补充说:他说话时不大敢看死虎,他的眼光偶尔挨到它,他就要变脸色。
死了以后,还能够使人害怕,使人尊敬,像虎这样的猛兽,的确是值得我们热爱的。[1]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本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除巴金外,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当代作家 。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发表在《半月》刊第17号刊载上 。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932年5月23日,长篇小说《雾》出版。1933年1月,长篇小说《雨》出版;5月,长篇小说《家》出版。1935年3月,中篇小说《电》出版。1936年4月,《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出版。1938年3月,长篇小说《春》出版。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 。1954年9月15日—29日,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0年4月,散文集《赞歌集》出版;同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 。1979年12月,杂文集《随想录》(第一集)出版 。1982年10月,《随想录》(第三集)出版 。1983年起,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90年,获得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