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猬菊菊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猬菊,拉丁名为Olgaea lomonosowii (Trautv.) Iljin,是被子植物门菊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直伸,茎单生;小花紫色;瘦果楔状倒卵形;花果期7-10月。它主要生于山谷、山坡、沙窝或河槽地,海拔850-2300米。

  • 中文名猬菊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亚 科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 族菜蓟族 Cynareae
  • 亚 族飞廉亚族 Carduinae
  • 属猬菊属 Olgaea
  • 组翼茎组 Sect. Pterocaulon
  • 种猬菊
  • 分布区域中国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山西及蒙古
  • 中文学名Olgaea lomonosowii (Trautv.) Iljin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茎15-60厘米。

根直伸,直径达2厘米。

茎单生,基部直径达1厘米,被棕褐色残存的叶柄,残存的叶柄并不作纤维状撕裂,通常自基部或下部分枝,分枝伸长,开展或斜升,很少不分枝,全部茎枝有条棱,灰白色,被密厚绒毛或变稀毛。

基生叶长椭圆形,长8-20厘米,宽4-7厘米,羽状浅裂或深裂,向基部渐狭成长或短叶柄,柄基扩大;侧裂片4-7对,半椭圆形、半长椭圆形、卵形、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顶裂片卵形或披针形或长卵形,全部裂片边缘及顶端有浅褐色针刺,针刺长0.5-2毫米;下部茎叶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向下渐狭成长或短翼柄;向上及接头状花序下部的叶渐小,椭圆形、长椭圆形、披针形至长三角形,渐不裂,无叶柄,边缘有斜三角形锯齿,齿顶有长0.5-1.5毫米的针刺或边缘有针刺。茎叶全部沿茎下延成茎翼,茎翼狭窄,宽1-2毫米,翼缘有稀疏针刺;全部叶质地薄,草纸,两面异色,上面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绒毛。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植株含少数或多数头状花序,但并不形成明显的伞房花序式排列,很少植株含1个头状花序而单生茎端的。总苞大,钟状或半球形,稍见灰白色,被稀疏的蛛丝毛,直径5-7厘米。总苞片多层,多数,不等长,向内层渐长,外层与中层线状长三角形,最外层最短,长8毫米,宽1毫米,中层长达2.4厘米,宽达2毫米;内层与最内层与中外层同形,长3.5厘米,宽2毫米,外层被稠密的顺向贴伏的微糙毛。全部苞片质地坚硬,顶端针刺状长渐尖。小花紫色,花冠长3厘米,檐部长1.8厘米,均等5裂,裂片线形,长4毫米。

瘦果楔状倒卵形,长6毫米,宽3-3.5毫米,顶端截形,果缘边缘浅波状,基底着生面稍见偏斜。冠毛多层,褐色,向内层渐长,长达2厘米,基部连合成环,整体脱落;冠毛刚毛糙毛状,向顶端渐细,易脆折。

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山坡、沙窝或河槽地,海拔850-2300米。模式标本采自蒙古。

分布范围

分布吉林、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北及山西。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药材名】:猬菊

【拼音名】:Weiju

【拉丁文】:Takaikatzukia lomonossowii (Trautv.) kitag. Et Kitam.(原植物猬菊)

【别名】:大蓟

【药用部位】:猬菊的地上部。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肝二经。

【功效主治】:清热燥湿、凉血止血、软坚散结。用治湿热火毒、痈疽疮疖、理疮瘙痒。用治各种血热妄行之出血症。用治瘰疬痰核、瘿瘤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一9克。外用:捣敷。

【古籍考证】:始载于《内蒙古中草药》。

【参考出处】:《内蒙古中草药》

【功效分类】:清热药 清热燥湿药

【关 键 词】:清热燥湿 凉血止血 软坚散结 湿热火毒 痈疽疮疖 理疮瘙痒 出血症 瘰疬痰核 瘿瘤积聚

采收和储藏

春、夏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味苦;性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疮痈肿毒瘰疬吐血衄血;子宫功能性出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

由以上对猬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猬菊对人体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可以改善人体的一些不好的症状,对人体是很有用的一种药材。[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