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理髮匠(曹學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行走的理髮匠》是中國當代作家曹學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行走的理髮匠
姚四是個理髮匠,在鄉村理髮已經幾十年了。
姚四的所有理髮工具都裝在一個用白色圍布包裹着的小木匣子裡。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夾着這個木匣子,在鄉村里遊走。靠着一雙腳,他差不多走遍了方圓十幾里以內的每一個村莊、每一戶農家。從大人到小孩,沒有誰不認識他的。只要看到一個夾着布包、弓腰低頭的人向村子裡走來,人們就知道是剪頭的姚四來了。
姚四沒有固定的店面,走到哪個村莊,如有人要理髮,只要在村頭樹蔭下或某戶人家門口,搬張木凳當座椅,讓理髮的人坐在上面,然後解開包裹工具的白圍布,扑打幾下圍到理髮人的脖頸上,將鏜刀布往樹杈或門搭子上一掛,再從木匣子里拿出刀、剪等工具,就可以理髮了。剛開始可能只有一個人理,但不等一個人理完,「姚四來了」的消息很快就會在全莊上傳開,於是陸陸續續地,就有一些人來到姚四的「臨時理髮店」等待理髮。有男人,有女人,有大人,有小孩,小孩大多由女人牽着。有來理髮的,也有來刮鬍子的,還有來瞧熱鬧的。姚四一邊理髮,一邊說笑,都是老熟人,口無忌諱,有時開一些很葷的玩笑,男人們自是笑得開心,女人們也不生氣,有些侉的女人甚至會動手撕姚四的耳朵,每當這時,姚四就會叫起來:注意啊,我正在刮鬍子啊!
小時候,我最怕理髮,只要一聽說姚四來了,就像聽到鬼子進了莊一樣,嚇得四處躲藏。等到被媽媽捉出來硬按在凳子上讓姚四理髮時,我往往一邊理,一邊哭,很痛苦很傷心的樣子。記得那時好像是兩怕:一是怕疼,剪子偶爾會夾頭髮,如果頭不動,並不疼,如果頭動,就會疼,而且動得越厲害就越疼。我越怕剪頭,頭就越動來動去,而越動來動去,就越容易夾到頭髮,也就會越疼。二是怕頭髮樁子掉到頸項里痒痒。就我的記憶,好像小孩子都怕理髮,一見到理髮的,就躲,就哭,好像不是要理髮,而是要殺頭。不少小孩子,因為理髮,都要挨大人一頓揍。每每這樣的時候,姚四不但要剃頭,還要承擔起鬨孩子的角色。
姚四性格很好,跟每個人都談得來,老少合伴。年輕時,姚四也是一表人才,個子瘦瘦高高的,五官端端正正。可長時間的彎腰低頭理髮,把他的一副好身材破壞了:他的背漸漸地彎曲,最後竟變成駝背了。而且由於他都是步行,從不騎車,眼睛總是向着路面,所以又形成了走路總是低着頭的習慣。這使得他的背越發的駝得厲害。不少人乾脆叫他「姚駝子」,頑皮的小孩子則喊他「劉羅鍋」,他也不生氣,有時還開玩笑說,劉羅鍋做的是國家大事,我姚駝子做的也是「頭等」大事,我們都是一家人。
姚四的「頭上功夫」確實不錯。他最拿手的是跟鄉村老人剃和尚頭,就是將頭髮全部刮淨。這可是一件看上去簡單、做起來不易的「拿人」的活計,全是靠的手上功夫。首先要用推子把頭髮剪掉,然後再用熱毛巾、肥皂沫將頭皮髮根泡得軟軟的,最後用剃刀刮。刮時既不能重,又不能輕,刀刃既要鏜得快,下刮的角度又要把得好,既要將頭髮全部刮淨,用手摸上去,像西瓜皮那樣光滑,又不能劃破一點點皮,要是哪兒劃破了皮,流了血,剃頭的人就會不高興,甚至會不給錢,剃頭匠也會感到丟了面子,不好意思,愧稱師傅了。因為這是學徒的「半把手」才會出現的事。姚四剃的和尚頭從沒失過手,又清爽又光滑又舒服,老人們都喜歡找他剃。有時頭髮長老了,可姚四還沒來,老人們寧可等,也不要其他理髮匠剃。他們把姚四為他們理髮當成一種享受。
除了剃和尚頭,姚四扒耳朵也是一絕。現在理髮店的一些年輕理髮匠大多已經不會扒耳朵了,特別一些女孩子,他們可能理髮、染髮、做發的本領很高,但叫他們扒耳朵,卻不會,或不敢。扒耳朵,既要大膽,又要心細,既憑眼看,又憑手感。農村人剪頭,或者老年人剪頭,剪好後都喜歡扒一扒耳朵,既清理了耳垢,又是一種享受。當耳扒伸到耳朵里,在裡面探來探去,輕輕刮動,那種痒痒的、酥麻的,甚至還有點微疼的感覺,實在奇妙無比。當從耳道壁上扒下一塊耳垢,然後用鑷子鑷出後,仿佛就像消滅了一個敵人一樣,而耳朵立時就清爽了許多,聽覺也似乎靈敏了許多。待到最後用耳刷在耳道里快速地捻動,清除散落在耳道里的垢屑時,則完全是一種神仙似的快樂了。姚四就憑着這樣一手扒耳朵的本領,讓凡是找他剃過頭的人都一扒難忘。
姚四的理髮屬於上門服務,什麼時間跑哪個村莊,哪些人的頭老了要剃了,他的心中都有一本賬。他還可以欠賬,不少人家平時錢不就手,就到年底統一算賬。正好春節前,人們都要理個髮,收拾得清清爽爽過年,他也就趁着春節前來剪頭的機會,一邊剪頭,一邊收賬。欠賬的人也都規矩誠信,該多少把多少,姚四也大方,少個把頭錢從不計較,就是少數人家春節前錢緊張,暫時不結賬也沒關係。這讓姚四在方圓十幾里的範圍內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和人緣。平時理髮,到了中飯期,不管到了哪家門口,人們都會留他吃飯。但他從不肯白吃人家飯,有時他自己帶飯,有時他帶米請人加工。村民們有了紅白喜事,如有人去世了,「送三」的這一天要剪「七頭」,或者有人家生養孩子了,「洗三」的這一天要為孩子剪胎毛,都主動去請姚四。每有這些事時,主家都會多包一些錢給姚四,還會給他香煙、留他吃飯。姚四也分外的認真,把活計做得讓每個人都滿意。
儘管姚四手藝不錯,為人也好,但因為他工具簡陋,設備落後,純靠手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以後,他就有點「老土」而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了,鄉村的一些年輕人不肯給他理髮了,特別是在髮廊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年輕男女們追求起時髦之後,姚四的「客戶」就只剩下農村裡的那些中老年人了。曾經他也想到小鎮上去開一家理髮店或髮廊,也學會那些新玩意兒,但看到別的理髮店或髮廊里都是些紅男綠女,自己一個半老頭兒,誰會來找你?還是夾包在農村里做個行走着的理髮匠吧,那些中老年人還是歡迎我的。好在這一個群體的人數量也多,又大多是老客戶、老熟人、老朋友,姚四一年到頭仍然忙個不停。
靠着一雙腳在鄉村行走,靠着一把刀為人們理髮,風風雨雨幾十年,姚四自己頭髮也花白了,也稀疏了,背也駝了,腰也彎了。但姚四卻撐起了自己的家。他把自己結婚時居住的破舊的草房翻蓋成了樓房,他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供養上了大學。他用自己的手藝和辛勞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姚四,這個理髮匠,也許是鄉村里最後一個行走着的理髮匠。
作者簡介
曹學林,男,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榆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