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实验室是1984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并资助建设的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7年通过验收并成立,依托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目前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分别由薛其坤研究员和王鼎盛研究员担任。

研究领域

实验室的主要学术方向

(1)凝聚态物质表面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声子结构及对材料物性的影响;

(2)以信息能源以及高技术发展的关键器件材料为对象,研究薄膜生长和表面动力学过程、复合薄膜和纳米材料[1]的表面界面形成与晶界变化、特殊功能的低维量子器件结构、概念以及应用。

研究内容

(1)原子尺度上表面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及其输运性质;

(2)低维系统的电子结构;

(3)半导体/磁性金属低维纳米结构的控制生长和其磁学光学电学性质互关联产生的量子现象;(4)III-V族半导体薄膜和超晶格外延生长和光电子器件研究;

(5)绝缘表面原子结构[2]物理过程;

(6)亚微米人工结构的设计与加工。

项目成果

实验室成立后获得的重要研究成果有: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特等奖;创造了一种“状态跟踪”方法,在多层磁性膜的磁异性理论中取得突破进展,应邀在美国APS年会作了邀请报告;在金刚石膜生长的微观机理研究中解决了多年来在理论模型上存在的争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外延生长的RLA理论,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表面活性剂在薄膜生长中的作用规律,应邀在美国MRS和APS年会上作特邀报告,最近被Nature杂志以“薄膜的攀岩者”为题进行了报道和专门介绍;首次生长出了大面积定向排列聚合CN纳米钟并在其场发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应邀在美国陶瓷年会上作邀请报告;在硅基非晶和纳米材料结构和光学性质研究中取得突破进展,找到了非晶硅光致亚稳变化机理,应邀在美国MRS作特邀报告;制备出了全同金属纳米团簇有序排列构成的两维人造晶体,工作被包括Phys. Rev. Focus(《纳米团簇的奇妙》为题)、Nature(“Just Like That”,《克隆团簇》为题)、Science News(《在硅表面播下整齐的种子》为题)、MRS Bulletin在内的十几种专业杂志和媒体转载和报道。

视频

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关视频

走进表面物理重点实验室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