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袁晴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袁晴棠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8年5月12日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科研工作者

袁晴棠,女,1938年5月12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石油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 。

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2月起先后任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石化科技开发公司经理,1994年11月任原中国石化总公司总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1月兼任技术开发中心主任,1998年4月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2000年2月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物经历

1961年7月,天津大学无机物工学专业毕业。

196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2月起,先后任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发展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石化科技开发公司经理。

1994年11月任原中国石化总公司总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1月,兼任技术开发中心主任。

1998年4月,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2000年2月,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袁晴棠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燕山)的设计和建设﹔主持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30万吨/年乙烯装置复用设计﹔主持开发成功CBL型新型裂解炉技术,CBL-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和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大型裂解炉达30台,为发展我国乙炔技术做出了贡献﹔主持完成了2020年我国石化工业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炼油化工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中国石化企业技术咨询及重大石化投资项目的评估﹔组织制定并实施原中国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及"十五"重大科技开发任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她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参与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燕山)的设计和建设;组织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30万吨/年乙烯装置复用设计;主持开发成功CBL和SH型新型裂解炉技术,CBL-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的能力达60万吨/年,还有4台(10万吨/年.台)即将投产,为发展我国乙炔技术做出了贡献;组织制定并实施原石化总公司和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组织石化集团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为完成"七五"、"八五"、"九五"石化重大科技开发任务,转化、推广科技成果,推进石化工艺技术和设备、催化剂国产化进行了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石化集团公司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与国内第一套30万吨/年大型乙烯生产装置(燕山)的设计和建设;主持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30万吨/年乙烯装置复用设计;主持开发成功CBL型新型裂解炉技术,CBL-Ⅰ、Ⅱ、Ⅲ、Ⅳ型裂解炉分别在齐鲁、吉化、辽化、抚顺和燕山石化公司工业应用,使自主开发的单台裂解炉能力达到6万吨/年;主持与国外公司合作开发大型裂解炉技术(单台能力10万吨/年),已投产和正在建设的大型裂解炉达30台,为发展我国乙炔技术做出了贡献。

袁晴棠

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60年代在原化工部第一设计院从事化学工程工作,主要是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基础数据。研究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在此期间,开发出用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反应器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氨反应器的计算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反应器计算。该计算方法发表在《化工技术资料·化工设计分册》1966年第3号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乙烯装置的设计工作。1970~1972年参与完成燕山年产12万吨轻油裂解装置的设计,担任设计代表组长,带领各专业设计人员完成了全套施工图修改设计。1973~1976年参与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燕山)的建设。作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和设计代表组长,根据燕山的建设条件,按照国内生产的实际要求,完成了国内分工的全部设计工作;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参加乙烯装置的施工安装,完成装置施工过程中的配合工作;参与装置的投料试车、考核标定,并完成全套工程设计总结。1975年主持完成了30万吨乙烯装置的扩大设计。这种设计采用工艺计算攻关所开发出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原料情况,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计算,使装置对不同原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了化工部组织的设计审查,并组织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的复用设计。?

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1984年开始组织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和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研究新型裂解炉的技术方案,包括炉管构型、急冷方式等等。根据开发单位的具体情况,决定开发南、北两种新型裂解炉(后来命名为SH-I和CBL-I)。通过深入的方案研究和试验工作,确定了SH-I和CBL-I两种新型裂解炉的整体技术方案。在石化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组织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分别在高桥石化公司和辽阳化纤公司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SH-I和2万吨的CBL-I两种工业试验炉,各项指标均达到同期引进的裂解炉水平。两种新型裂解炉的开发获得了成功,通过了鉴定,均获得中国专利,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在两种新型炉开发成功并通过鉴定后,更艰苦的工作是在工业上的推广应用。在石化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分别在齐鲁石化公司和吉化公司建成了年产4.5万吨和3万吨的CBL-I型工业炉。吉化3万吨CBL-I型炉投料一次成功,技术经济指标与同期引进的裂解炉相当,投资约节省40%。齐鲁4.5万吨CBL-I型炉在投产初期遇到对一种劣质的裂解原料不适应等问题。通过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现已成为生产的主力炉之一。在CBL-I型炉向工业转化和推广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组织研究设计人员在总结I型炉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CBL-Ⅱ型炉的技术开发工作,并于1995年和1996年相继在辽阳化纤公司和抚顺石化公司建设成功两台年产4万吨的CBL-Ⅱ型炉。辽化CBL-Ⅱ型炉已通过鉴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织制订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石化总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荣誉表彰

1994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当年被授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

社会任职

曾任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工。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

参考来源

  1. 袁晴棠 ,中国工程院
  2. 科学偶像:袁晴棠 ,美篇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