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西河寨脱贫攻坚记事(周长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河寨脱贫攻坚记事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西河寨脱贫攻坚记事》中国当代作家周长定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西河寨脱贫攻坚记事

金秋十月,难得一见的好天气,阳光温暖着大地。西安市未央区采风团一行数十人,乘坐中巴车,飞驰在通往蓝田县灞源镇的高速公路上。顾不上欣赏两旁美景,我陷入到沉思中……。50多年前,我还是军校学员,随同工作队在灞源公社搞社教运动。那时灞源太穷苦了,人们住的土胚房,吃的稀玉米糊糊野酸菜,三块石头四根木头,就是过河的桥。我在村上吃派饭,每户一天,半年里没见过一口馍,没吃过一粒米,那真叫一个穷。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灞源农村变成啥样了?老百姓生活好了吗?带着这些疑问,穿隧道,过桥梁,一个多小时功夫,就到了此行目的地西河寨村。

接待我们的是区下派干部、西河寨驻村第一书记沈鹏辉。采风团听取了脱贫攻坚的基本情况简要介绍,然后留下作协主席张鹰和我继续采访,其余同志继续乘车分头到各自的采访点采访拍照。

站在西河寨村路边,举目望去,一排排漂亮的村民房舍,一条条整洁的水泥马路,一片片茂盛的树木花草,一座坚固实用的混凝土跨河大桥,顿时让我惊叹,变了,变了,真的变了,今非昔比!

接下来,听取扶贫工作汇报,查阅扶贫图文资料,参观扶贫菌菇大棚,走访贫困户家庭,与扶贫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工作队员逐一交谈,让我们对西河寨村脱贫攻坚有了进一步了解,深切感受到工作队作风务实,工作扎实,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实事,不图形式,不走过场,是村民的贴心人。

1

投入真金白银,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改善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是一件很花钱的事情,未央区从2017年重点帮扶以来,针对西河寨村实际情况,共筹措资金252万元,为村里修筑水泥马路,村民出行更方便了;安装太阳能路灯,再也不用摸黑走路了;利用当地自然山水资源,新修并加固蓄水井和供水管道,实现了家家户户通自来水;修建了便民桥,村民过河及车辆往来畅通无阻;联系蓝田县有关部门为村通上了天然气,各家各户可以过上不用烧柴做饭取暖的日子。为改善村民文化生活,区对口扶贫单位徐家湾街道、区交通局、区城改办筹措资金,为西河寨村修建了健身广场,内设篮球场、健身器材、大舞台、座椅,村民集体活动及休闲有了活动场所。难能可贵的是,整修了村子河道,清运了垃圾,使河水更洁净,免除了“灞源”水质不受污染。除此而外,村上还利用捐助的资金,加修村中会车道,硬化村委会门前小广场,植树种花,新建凉亭、雕塑,设立村名石,使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提升,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夏天城里人都喜欢到这里来避暑,吃住玩在农家乐。

2

逐户调查核实,确保脱贫不漏一户一人。西河寨驻村干部,先后两批共5人,分别是张靖、郑强胜、沈鹏辉、王剑、童海言,为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他们不怕吃苦,不辞辛劳,普遍和重点走访相结合,深入村民小组,逐户调查摸底,确定贫困家庭和人员,制定精准扶贫措施。比如,在摸排走访中,了解到村民胡志明、杨新锋,都是50多岁的人,一辈子未成家,屋子破旧,没有什么收入,生活过得苦兮兮。工作队先后筹集5万元,为他们翻修房子,让其居有其屋。为解决生活来源,徐家湾街道办又招他们到西安当保洁员,住保洁员公寓,有固定工作,收入稳定,从根本上解决了生计问题,生活不再发愁。开始胡志明思想迷信,听信算命先生说的本命年不宜出村谎言,不愿来西安,在工作队耐心谈话后,思想通了,顺利来到西安。现在再问他的时候,高兴地说:“还是党的政策好,把我救了”。复原退伍军人刘文华80多岁光棍一个,收养个儿子刘喜娃,已经60多岁,耳聋智障,严重残疾。今年8月刘文华去世,收养的孙女也早嫁山外,刘喜娃孤寡一人,做一顿糊汤吃几天,日子过得清苦,成为工作队重点关注对象,特别安排他清理河道,有一份收入,见人总是笑嘻嘻的。

在帮助脱贫的日子里,区上采取一对一联户帮扶的办法,对选出的15户贫困人员,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如贫困户王记娃,老母亲80多岁,妻子儿子女儿都是傻子,没有生活能力,家庭拖累重,生活困难,王记娃也不能外出打工。

工作队考虑到他家的实际情况,与包户干部区城改办主任王晓熊商量后决定让王记娃养猪,王主任自掏腰包买来小猪苗送给他。王记娃圈养猪10头,赶上了猪生好价钱,乐得合不拢嘴。

西河寨地处灞河川道,缺少土地,山高林密,植物花草丰富,发展养蜂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工作队根据自愿原则,实行养蜂补助,每户20箱,共确定了21家养蜂户。安排技术员指导,由专人统一放蜂,每年有7个月的产蜜期,所产蜂蜜,纯天然,无添加,深受城里人喜爱,不愁销路,所得收益归养蜂户所有。

3

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为摆脱贫困和振兴乡村提供有力保证。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是工作队面临的一大难题。都知道发展集体经济,必须要有好项目,没有好项目,一切都是空谈。怎样选?选什么?工作队绞尽了脑汁。有的提出包工程,有的提出种药材,有的提出搞养殖,但归根结底的选择,还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过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充分讨论和认真分析,放弃了种中药材五味子的想法,因为邻村就有种药材亏得一塌糊涂的教训,村民有怨气,工作队也懊恼不已。事后找到原因,是气候不适应。最后大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决定搞食用菌大棚。在西安市农村局175万元支持下,流转村民土地40亩,建起了食用菌阳光大棚,从河南买来菌棒,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操作,并手把手地培训本村技术员和采菇人员,蓝田县也派技术人员前来指导。到目前为止大棚产菇稳定,截至9月底销售收入已达20余万元。2019年区上又投资50万元,由西河寨村入股灞源镇食用菌产业园,该项目已经正常运营见效,所得分红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另外就是搞新兴的光伏产业,这个项目一次投资常年受益。从2017年开始,陆续向区政府申请资金支持,建成光伏发电80万千瓦,年收益3万多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困难。今年区政府又投资50万元,正在建设第二期光伏发电90万千伏项目,预计建成投产后,每年产值可达5万余元。光伏发电稳妥可靠,旱涝保收,所得收益归村集体,是村里的固定收入。

4

持续开展送温暖活动,使贫困户深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逢年过节对贫困户进行慰问,看似一件简单的活动,但对老百姓的影响不同寻常。民间十分看重端午、中秋、春节这些传统节日,在这些日子里,区上帮扶干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不请自来,为贫困户分别送上粽子、月饼、牛奶、糕点、米面油肉,就像城里人到乡下走亲戚,四样礼一样不少,每户一份,群众心里暖暖的。

脱贫攻坚让干部和贫困户紧紧联系在一起,贫困户的事就是帮扶干部的事。有一贫困户老年丧子,区交通局雷建明局长得知此事亲自送去1000元慰问金,老人感动不已。有一位女干部发现贫困户屋里卫生没打扫,东西凌乱,立即动手干了起来,像给自己家收拾一样。她发现厨房没有推拉门,直对大门,当即量了尺寸,第二次来时就给安装好了。残疾人老韩,村上帮忙把房给盖好了,但卫生间啥也没有,徐家湾周书记是联户人,自掏腰包把卫生间给装修好了,还给装上了热水器。徐家湾小蜜蜂志愿团队,帮贫困户打扫卫生,给老年妇女梳头,到灞河里捡拾垃圾,村民直夸这些城里娃真好。

扶贫工作队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今年8月份,正是村里蜂蜜和大棚菌菇上市季节,考虑到销路问题,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搞一次消费扶贫,组织20多位村民把蜂蜜、菌菇、土豆、核桃、黄豆、玉米面、蔬菜,集中到健身广场,另外组织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从西安前来采购。仅此一项活动就帮助贫困户收入5万多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送温暖活动的持续开展,贫困户卖出的不仅是一份商品,收到的也不仅是一份礼物,重要的是感受到党的温暖、全社会的关爱,从而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国家,对脱贫更有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5

在艰苦工作岗位磨砺,留下不走的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一项庄严承诺。没有一批得力干部深入一线工作,脱贫摘帽是很难完成的。未央区委区政府选派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到贫困山区去扶贫,在艰苦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这是对年轻干部的最好磨砺。事实上这些干部没有辜负组织上的信任,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锻炼成长机会,毫不犹豫地深入一线,走访农户,详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精准扶贫下苦功夫。他们正确处理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一心扑在工作上。像第一书记沈鹏辉同志,儿子上小学,正处在成长期,需要爸爸的陪伴,但他一个月仅只能回去一次。爱人带高三学生,精力用在了学校,也顾不上家。因此每次休假,他都主动做饭,接送孩子,尽量弥补心中的亏欠。工作队员童海言,爱人在医院上班,疫情期间在隔离点总值班,每天工作7、8个小时,中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很辛苦,也很危险,稍有不慎,极有可能被病毒感染。除夕之夜不能回家团圆,他很担心也很牵挂。爱人是党员在抗疫一线,自己是党员在扶贫一线,二人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为女儿树立了好榜样。他们的女儿上初二,父母不在身边,乖巧懂事,除自觉学习完成作业外,还主动承揽起一些家务,让他们心中得到一丝安慰。工作队长王剑,儿子今年高考,是家里的重点关照对象。都说高考既是考学生,也是考家长,没有家长陪伴的高考,是缺失的高考。没办法,工作为重,只能让家人承担起更多的责任。9月份好消息传来,儿子被延安大学录取,王队长才放下心中的一块石头。

工作队员离开城市,来到西安最边远的蓝田县灞源山区,吃饭、洗澡、洗衣、冬天上厕所,不是问题都成了问题。洗不了澡,少洗几次,洗不成衣服,打包回家再洗。这些在他们看来都不算啥,和村民比,和贫困户比,他们不知道要好多少倍。村民的热情、淳朴善良、家境的苦,深深的教育和感染着他们。沈鹏辉说“没想到现代化大都市西安辖区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童海言说“你走进贫困户家门,他给你端一碗水,放上白糖,自己心里难受的不知是啥滋味”。王剑说“一户复员退伍军人,两代光棍,三代没有血缘,前所未闻,太贫苦了”。正是在和贫困户的接触中,心灵受到震撼,才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工作热情,做出了骄人的工作业绩。

工作队深知,他们终究是要离开村子的,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队是他们给自己定下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大力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为村子种下摇钱树。重点帮助村两委建章立制,完善制度,抓日常工作规范,带好这支队伍。建立“三会一课制度”“三务公开制度”“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喜事会”“脱贫教育会”,每周工作例会,用制度立规矩,理顺管理。尽管村干部有一套自己适应农村情况的工作方法,但制度的建立,为村干部提供了工作规范。

第一书记脱贫不忘党建,在做好党员教育的同时,重视发展新党员,为支部增添新鲜血液。针对村上70多名党员、65岁占一半以上、青壮年党员外出打工多的现状,为外出党员建立微信群,把党的政策和要求及时发到他们手机上,并随时听取党员的意见反馈。对留在村里的党员,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大事先和他们商量。比如搞光伏、菌菇大棚产业,都事先经过党员干部大会充分讨论,统一意见,再交由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党员干部已成为两委中坚力量,是村中各项工作的带头人。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在工作中不搞大包大揽,事事和两委商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危房改造中,村上几次做工作,贫困户方养红就是不同意,工作队了解真实情况后,共同做工作,提出先由村上找施工队垫支加固房屋,然后根据其家具体情况申请政府补助,解决资金问题,使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通过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会努力,西河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69户,截止目前167户已经脱贫,现只剩两户五保户未脱贫,计划于今年政策兜底脱贫。如今,西河寨村路通、电通、水通、气通、网络通,村民过上了衣食住行不愁、上学看病不愁的好日子,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扶贫工作队深感农村贫困,除了自然条件恶劣外,缺乏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是主要问题。现在大部分年轻人、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中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儿童。农村要持续发展,一定要能留住人才。如果有企业带好项目到农村来投资或者有能人在外面发展好了,带着技术回村来,同时在资金政策上能够获得政府全力支持,就一定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来,也一定能带动乡村振兴和发展

后记:采访完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西河寨村,就是全国脱贫攻坚的缩影。它真实地反映了我党不忘初心,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不凡历程。那些因自然条件恶劣致贫,因病因残、年老失能致贫,因自然灾害致贫,因突发灾祸致贫,都是扶贫脱贫的对象。历朝历代没能解决的问题,在我们这一代解决了。它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国家扶贫政策的无比正确。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脚步不停,继续向着乡村振兴再努力。[1]

作者简介

周长定,陕西人,现居西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