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見證中國製造業崛起之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每個國家的製造業都需要檢測認證,對製造企業來說,檢測認證是其產品快速進入國際市場必不可少的一環。

1979年至1991年期間,中國內地沿海地區的製造企業承接了來自香港的紡織、玩具、鐘錶、消費電子、小家電等輕工產品的加工製造。1992年至2001年期間,來自中國台灣地區、日本、韓國的電子、通信、計算機產業的低端加工和裝配業占據中國製造的主要潮流。

然而,當時加工製造業產品想要出口並非易事,需要經過國際權威機構的認證。這是一道軟性的「綠色壁壘」。國際上知名的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紛紛進入中國。

檢測行業最早進入中國是在1980年代。當時,國務院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多次發布意見和出台措施,鼓勵外資檢測檢驗認證機構進入中國,UL便是最早進入中國的一批相關機構之一。

作為在北美地區乃至全球知名的第三方安全認證機構,UL認證是當時中國沿海地區迅速興起的來料加工的中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一環。

1980年,當時的廣東商檢局機電處曾向國家商檢局發函,報告若干地方企業因為缺少國際機構認證,出口北美市場受阻。除此之外,深圳、東莞、中山、惠州等地在此後不久也陸續諮詢廣東商檢局,了解申請 UL 認證事宜。

因此,從當年4月至10月,廣東商檢局與相關人員進行了大量的溝通協調工作。直到11月份,雙方終於達成一致,一項中美在檢測認證領域的合作正式開啟。越秀電線廠成為迄今可以查詢到的最早的 UL的中國客戶。此後,UL認證伴隨中國製造企業出口北美市場的歷程。

周威方指出,UL的認證標誌是這些企業進入北美市場的「敲門磚」,很多海外採購商會強制性要求製造商必須通過UL的測試才能出貨。另外一方面,北美消費者對產品安全都十分重視,挑選商品時都會查看是否有第三方的認證標誌。

2001年中國加入WTO,標誌着中國進入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時期,為外資企業提供的營商環境也愈發改善。在周威方看來,中國基礎設施成熟,產業體系和設施體系十分完善,各地區人才布局不斷優化,為外企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能更自由地選擇投資地點。

2003年,UL與中國檢驗認證集團(CCIC)成立合資公司——蘇州UL 美華認證有限公司(UL-CCIC),意味着外資的投資目的地不再集中於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也為之後區域經濟的發展奠定基礎。

伴隨着與國際交流的增多,中國企業對國際標準的認知也在改變,逐漸意識到認證對於推動產品出口和品牌建設的積極作用。周威方認為,這是UL進一步發展的契機。他表示,在千變萬化的市場裡,如何能更好、更快速、更全面地幫助這些中國企業,是UL考慮得最多的問題,也是UL逐步加碼中國市場的原因。

這一點,從UL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可以略知一二。2009年大中華地區規模最大的光伏實驗室UL「光伏卓越技術中心」在蘇州成立;2013年,UL旗艦級實驗室蘇州綠色高科技運營中心正式全面啟動;2016年,UL高新科技檢測實驗室在松山湖投入運營;2019年8月,UL成立了中國投資公司。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業迎來了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從原來單純依靠成本優勢參與競爭,到加大力度投入研發、進行技術創新、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製造業進入以創新為主的階段。如今,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已逐漸主導中國的出口。2018年,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達30%,一般貿易比重達到57.8%。

在見證中國製造一步步做大做強和轉型的過程中,UL公司也緊密順應產業的升級,與時俱進。UL現在提供的服務已經不局限於傳統的安全認證的範疇,還涵蓋了性能測試、全球市場准入、化學品合規及 EHS(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軟件,線上線下培訓等諸多領域,為企業提供一整套產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服務。

周威方表示,這主要源於製造業轉型的覆蓋面太廣。以生產為例,原來企業是生產製造,現在則轉到「質造」和「智造」。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就已經不再是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個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產品的設計階段就要了解目標市場需求,研發階段要謹慎評估供應鏈的風險,產品售後要進行追蹤檢測,每一個步驟對企業來說都很重要。

「當產業轉型從原來的生產製造變成質量製造、智慧製造,很大程度上是對整個產業鏈的轉型,而不是只是某一個生產環節的轉型。」周威方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