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即今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6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1]

解州镇辖

中凹村 郑费村 东高玉村、北高玉村 寺下村 西高玉村 南营村、许贾村 北贾村 西辛庄村 乔家庄村、解州村 社东村 西元村 闫家村、郭家村 郊斜村 五龙峪村 史家坟村、白峪口村 桃花洞村 薛家岭村 刘家坡村、岱家窑村 斜沟南村 墩台岭村 常平村、曲村 蚕坊村 董庄村 衣家庄村、白家庄村 车盘村 柳马村 十里铺村、沙窝村 邱家坡村 下凹村等。

解州关公

解州关公-中国关公第一品牌。工艺最精、品种最全、价值最高的青铜财神。商标"解州关公"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十大文化品牌之一。

研究青铜艺术,弘扬关公文化。做最好、最精、最全的关公铜像,打造中国关公第一品牌一直以来是"解州关公"的宗旨和理念。

"解州关公"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提升品牌公众影响力。"解州关公"铜像2010年代表山西省政府参展上海世博会,所展现出的文化与价值元素,成为山西馆最美的亮点;2011年又因完美的创意,精湛的工艺被山西省政府特选为第六届中博会商务礼品,得到世界500强企业的高度赞赏。

行政区划

盐湖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48′27〞,东经110°41′23〞。总面积1237平方公里。总人口68.4万人(2011年)。2010年解州镇总人口4.7万人。[2]

历史沿革

战国属魏,《战国策》:赧王二十一年"秦败魏师于解"。汉置解县,属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名北解县。北周废。故治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十八里城西村、城东村之间,遗址尚存。隋大业九年(613)虞乡县自绥化故城来治, 唐武德元年(618) 改为解县。贞观十七年(643)废,二十二年复置,属河中府。五代汉乾有佑元年(948)置解州,治所在解县。宋沿用不改。金改为解梁郡、宝昌军节度,后仍称解州。兴定四年(1220)移治平陆县,元仍治解县。明洪武初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安邑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民国元年改解州为解县。1947年4月26日解放。1954年与虞乡县合并为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故治即今山西运城盐湖区解州镇。2000年6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运城地区和县级运城市,设立地级运城市。运城市设立盐湖区,以原县级运城市的行政区域为盐湖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府东街。

解州历史

北斗在当头,帘泊开时应挂斗,

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这是悬挂在"春秋楼"上的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确实是探寻解州源头的点睛之作。

"解"字,源出解地,包含姓氏。 《孔子三朝记》:"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体身首异处,蚩尤血入池化为卤水,则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为解。"从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起。解 :jie判也,从刀判牛角。佳卖切,一曰,解豸兽也 又读户卖切。这个户卖切,就是今天hai(解)的读音。

为什么读"解"为"害"。笔者认为,此处为蚩尤牺牲的地方,即被害处,冀州百姓为纪念蚩尤,故读为"害"。后来,由于华夏人尊黄帝为华夏始祖,纪念蚩尤意味渐淡,变成了对蚩尤的恨,破坏大一统,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在卷一盐池门中写道: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其血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

《战国策》记载了(周)赧王廿一年(公元前294年)"秦败魏师于解。"这是解以行政区划分的方式现予典籍。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设河东郡,治所在安邑(山西运城东)。汉朝沿袭此编制,所辖二十四县中解县居其一。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17年)改名北解县,至北周年间废除,这个北解县是相对今天的解州来讲的。河东历史上还有过一个"解梁城"称谓,故址在今解州西临猗南之地。《左转》载:解,晋侯之地也。秦穆姬属贾君焉,且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丞于贾君,又不纳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继而皆背之。赂秦伯於河外列城五。东近国略,南及华山,及解梁城,既而不兴。

解州之称谓,源于五代后汉高祖刘皓于乾佑元年(公元948年)置。北宋以降。金、元、明、清沿袭不变。只是明洪武初年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为直隶州,领芮城、夏县、平陆、安邑四县。直到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称为解县、解虞县、解州镇,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了。解县的称谓最早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其后设设废废,先后归河中府、解州领属。简而言之,称解州已有1061年的历史,置解县已有1391年的历史,时间可谓悠远。

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第21卷中"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篇有"原东院那个女子也姓赵,小字京娘,在蒲州解梁县小祥村居住,年方一十七岁。-----太祖即位以后,灭了北汉,追昔日兄妹之情,遣人到蒲州解良县寻访消息。

今日解州的选址,是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系的。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太宗李世民从长安出发,一路旌旗蔽日,车水马龙,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兴渡过黄河,翻过中条山,来到解州地面,观看盐池,发出了"人间天博望,谁复到穷愿"的感慨。在归长安途中,从解州南山处,顺山势向上,俯瞰茫茫原野,原驰蜡象,仰望条条峻岭如巨龙奔腾,盛着晨曦,伴着阳光,好一派壮观场面。李世民不仅脱口而出,真是一个龙兴之地,问同行地方官员,此地可无名讳。官员们诺诺乘无。李世民正在兴头上,不禁脱口而出,还不如叫"五龙峪"吧!解州新址就在山脚下开始兴建起来了。

解州县城最早的格局是一街十三坊。它背负中条山,东望盐池滩。一街是关夫子街,十三坊分别是宝泉坊、货殖坊、龙兴坊、贵戚坊等。关庙在城西,孔庙在城东。界面都是单门独户,秦砖汉瓦,大街门面用栅门割起。栅门一下,当街一摆就是柜台。每当炊烟袅袅升起 ,整个州城都笼罩在烟霭里。

到了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盐池将干涸,河中尹姜师度调3000唐军、疏浚沟渠,开通姚暹渠,引水入池救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起用军队的应急机制。州城当然是屯兵之地,兵士的给养有极大的刺激了解州商业发展。

解州所在清康、乾盛世商业流通进入全盛时期,解州在雍正年间升为直隶州,在天子脚下更有了名声。在近代同治、光绪年间,解州成了蜚声南北的大码头,是北方著名的药材市场,每年的四月初八日,口外的皮货,南方的砖茶,苏杭的绸缎,欧美的尼绒,口外的驼队,云贵的马帮,带来四方特产,在解州摆摊设点,或批发或零售,或面货贸易,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全国各地的马戏班子、民间剧团,知名的蒲州梆子艺人郭宝臣、元元红、杨老六,仝四戏班子都在解州火星庙、文庙,儒学,州府县衙搭台演唱歌舞升平。

人文解州

俗话说"物依地聚,地依人灵"。"人杰地灵"的首要条件是这个地方要具有人才成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蚩尤、风后、李冰、关羽、柳宗元、关汉卿、程子华等皆为土生土长解州人。

解州为华夏起源地,风后为证。解州东一里社东为风后故里,相传黄帝战蚩尤不胜,焦虑之际,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叫风,住在海隅(解池为海),甚是吃惊,遂访而得风后,这样,他以风后为相,统一北方冀州,接着南征东讨西安,一统华夏故地。

解州为科学技术之乡。解州西郊斜(音xia)是蜀郡太守李冰故里,李冰是旷世闻名影响最远最深的水利专家。他与两个儿子修筑的都江堰浩大工程,使蜀地沃野千里,堪称世界之最,被尊为"川祖",当之无愧。这"川祖"是解州郊斜村人李冰。

"说好解州话,行遍四川没麻达",这挂在解州人口中的话是有道理的。解州人把"鞋"读"海"(平声),四川人也同样,解州人称"解疙瘩"的"解"为"改",四川人也是如此,例子太多了,四川话与解州话的一致性不是说明了李冰是解州人无疑了吗?可见,李冰父子在语言上对四川所产生的影响力是多么巨大。

郊斜村南中条山山上的桃花洞,那么李冰又是怎样外出的呢?郊斜李姓人说是随盐车出去的,由于盐车行在秦地,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故,盐车被抢劫一空,他们父子三人觉得无颜再见河东父老,就利用在盐池学会的汲卤打井的方法,在秦地到处以凿井为业。后来得到秦昭襄王的礼遇,李冰吉人天相,懂得天文地理又识水脉,得到昭襄王的赏识,就派他为蜀郡守。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李冰正是这样的君子,到蜀地干出一番事业,就是报答昭襄王。他上任之后,主持修筑都江堰浩大工程,父子三人发扬大禹精神,比大禹更有过之,禹三过家门不入,而他们更是有家不回,都江堰举世皆知且不说它,而李冰开穿广都盐井的功绩,的确是受家乡的卤池汲卤工艺和秦地凿井实践的集大成的结果,可以说四川能成为中国天府之国,李冰就是主要奠基人,从他被称为"蜀祖"就可证明。李冰在郊斜村凿井,发明的轳辘至今仍在使用,看看后人不知于何时发明的挂在井绳头上的,使水桶永不掉入井里的"三环套月",也极具象征性,既表示李冰父子三人造福人类的共同心愿,又说明他们永远怀念家乡,永远与水在一起,因为他们与水一样,是那样的至清至纯,这与舜帝阜民解愠的盐池情怀又是多么的高度一致呀!如果今人能够把盐池水利作出贡献的先贤李冰故里,投资整修一新,向世人开放,那在盐池文化史上又将是一件"功莫大焉"的幸事。

解州出圣人。解州东10里的常平里关羽故里,他是个人人皆知的神,是东汉末年英雄,追随刘备建功立业,以康复汉室为己任,忠义仁勇是为华夏魂魄,关羽故事尽人皆知,就不多讲了。

解州也出文学家。柳宗元,河东解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柳氏是河东旺族之一。青年时代曾参与"永贞革新"。变法失败后,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担任司马,在生命的最后四年,兴利除弊,为当地办了不少实事,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传世诗文。后人评介柳宗元"为人好佛究法,为文雄深雅健,为政廉洁奉公,为官化人及物"。柳宗元是唐代最有才华的文学家,后人将他与韩愈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章《江雪》,不仅大多数唐诗选本都将其选入,而且历代画家纷纷为之作画,企图展示出它的意境,由此可见此诗影响之大。仔细研究的话,这是一首藏头诗,如果我们把四句诗的首字,裁取相连,竟然是"千万孤独",这是柳宗元一生颠沛流离的写照,也是他"独钓寒江"的个性体现。柳宗元自言河东解人。河东柳氏家族,是历史上有名的士林盛族,柳宗元曾自豪地说:"柳族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在唐朝历史上,河东柳氏家族出了不少贤才名士。柳宗元的高祖柳子夏,唐初曾任徐州长史;柳亨,曾是唐高祖李渊的外孙女婿,官拜太常卿,唐太宗李世民曾对柳亨说:"与卿旧亲,情素兼宿。"(见《新唐书》);柳爽,是高宗时的宰相。柳宗元的祖父、父亲都担任过地方小吏,在这样士林望族中成长起来的柳宗元,从小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那个"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科举时代,柳宗元诗文出众,二十一岁就中了进士,一下子轰动了长安城。柳宗元在经历了短暂的政治得意之后,旋即迎来了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和失意苦痛,他离开了繁华热闹的长安,进入了一个"千万孤独"的人生旅程。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位诗酒风流的高官显贵,多了一位雄深雅健的文化巨人。

解州还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程子华(1905-1991),解州人。1922年考入太原民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考取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加了广州起义,发动了大冶兵暴。民国20年(1931)4月,他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35军307团团长、独立3师师长、红五军40师师长、41师师长兼政委、14师师长、22师师长、粤赣军区代参谋长等职,参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任红25军军长,率领25军实行战略转移。在和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战胜了敌军的围追堵截。民国24年初到达陕南,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任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25军政委。同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合编为红15军团,程子华任军团政委。"西安事变"后,程子华到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上作,任党团书记兼人民武装部长、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民国28年1月,任冀中军区政委兼冀中区党委书记。民国32年8月,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后代理分局书记、代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民国34年(1945)10月,任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民国37年9月,参加了辽沈战役,组织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10月,任东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奉命先遣入关。北平解放后,任北平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程子华任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程子华历任山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主任、党组书记;商业部长、党组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兼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冲击迫害。文革后,出任民政部部长、党组书记,主持《选举法》的修改工作,并组织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第一次全国县、乡选举。程子华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和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中共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问委员会常委,1991年3月30日,在北京逝世。

解州记忆

解州周边地区和很多地名、民间故事与传说,以及风俗、饮食习惯,无不与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紧密相关、源远流长。

城东南四、五公里处的,解陌公路东侧的娘娘庙村,也因建有纪念关公夫人的娘娘庙而得名;就连当地有名解州羊肉泡馍小吃,也与关公有关:相传关羽青年时,已经在当地以武功高强气、行侠仗义,闻名乡里,当地百姓为其捐资打造一口"青龙偃月刀",并赶来一群羊,让他试其锋利与否,关公握刀在手,一挥下去,便杀死绵羊一片,不仅看出刀之锋利,更显武功深厚,颇得掌声一片。时值隆冬季节,关公令众人宰杀,将羊肉放入几口大锅之内,加入辣椒、花椒、生姜、食盐煮熟,然后撒上葱丝、香菜,取来饼子泡入,分给众人同吃,直吃的大家满嘴哈汽,周身发汗,好不舒畅。该小吃选用当地绵羊,肉、骨同煮,肥而不腻,不仅香绵可口,而且具有温补、滋阳、御寒之功效。

八十年代初期,解州恢复了以前农历三、六、九逢集与每年四月、九月的庙会风俗,周边各县的商人、游人云集于此,展开物资交流贸易活动,交流品种涉及粮食、布匹、衣服、农副产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牲畜等。会上还有演电影、唱戏、武术表演等文化娱乐活动,人们不仅买卖物资,浏览商品、了解行情,品尝美食,还借此进行走亲访友,进香拜祖活动,繁荣景象,盛况空前。

说解州,当然关公的传说就是一笔财富。这里我捡一二把鲜为人知的传说道给大家。首先要说的是公关红脸与美髯须的故事,相传关公当年惩除当地一横行乡里的恶霸,因此招来官府追杀,跑到一河边无法过河,这时碰见老太,知其原由后,见情况危急,忽然向关公脸上扇了一个耳光,将他的鼻血打出,用鼻血涂满全脸,再从头上拔出许多头发(古人头发很长),拈在嘴巴四周,状如胡须,追兵赶到后,未认出关公来,询问老太,老太说向另一方向跑走了,追便向所指方向追去。追兵走后,关公用河水洗脸时,发现满脸的红色及头发已经无法洗掉,想去问老太时,发现老太已不见踪影,方悟出是仙人搭救。原来是王母娘娘在天庭发现关公遇难,下凡假伴老太特来搭救。至此关公就变成了后人红脸、美髯须的模样了。

不能不说的是关帝庙,规模宏大全国第一,建筑布局、式样、用色、级别,也是独一无二,因为它是仿皇宫建筑。死后的关羽,随着历朝历代皇帝的不断加封已晋升为帝王、圣人,享受的是帝王的待遇。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 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整个庙宇之内,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自不必说,精美牌匾、塑像、碑刻、壁画、浮雕众多。崇宁殿处的清乾隆帝手书横匾"神勇"二字,檐下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极尽精美,为庙宇大增色彩。气势宏伟的春秋楼,大气磅礴,巍然屹立。楼内塑有关羽读《春秋》像,为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两层均建回廊,东西两侧,各有可供上下楼梯36级,。第一层,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 108个县。楼内外有三绝:一、悬梁吊柱,二、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的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三、楼当顶,正对北斗七星的位置。

写完关帝庙,再说解州的小吃,解州羊肉泡馍是到了解州必须品尝的一种美食了,他与西安羊肉泡是区别很大的一种,你只有吃了才知道,另外还别具特色解州凉伴菜,解州小炒肉、车盘油糕、解州扯面、解州绿豆饼等吃食,也别具风味,凡到过这里吃过的人无不记忆深刻、赞不绝口。

解州西的静林山天宁寺,是《赵城金藏》的刻经处,也该是一处文化圣地。金熙宗皇统初年(公元1142年),佛门女弟子崔法珍,毅然断去左臂,弘扬佛法,计划通过募捐刻成一部大藏经。经过几年的募捐,皇统九年,一部《大般若波罗密经》首先在天宁寺刻成,经过二十余年的奔波,共刻成43部大藏经。明万历二十年,解州天宁寺门人悟顺僧曾补抄若干卷,使这部在战乱中遗失的经卷日臻完美。

说解州还不得不说一说解的城墙,解州曾经的县府、州府所在地,它是一个布局规整、严谨,功能齐全的城市格局。街道巷子、地方的名字也颇具地域文化特色,什么相祠巷、尚书巷、结义巷、铁匠巷、蔡家楼等。有非常规整的城墙,墙外建有护城沟豪。至今的很多的地方当地人还称其为东门口、西门口、北门口、南门口以及上城豪、下城豪。

解州古城墙的毁灭应该在解县解放后,我记得在30年前,在解州高中读书时,操场边还有几十米土城墙,我们常爬上一处城墙远望或是背书,北门摊一片汪洋,小船荡漾,中条山山高耸峙,插入云天,关庙雄伟,孔庙近在咫尺,历历在目。后来人们总是在那儿取土,古城墙已经完全没了踪影。还有那时,解州东关到西关,店铺林立,明清建筑,比比皆是,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有几处老店,我常光顾,如眼镜店,我第一幅近视镜就在那配的,酱菜店,住校生买点咸菜,降低生活成本之需要,书店当然不用说,这几个店都是在老房子里,一律木板房,走在街道,大约10多米窄窄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灵的穿越,仿佛我们生存在500年前的中国,只可惜从东到西的清代民居与布局,因为无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不能不说说解州的水,解州城内的水质甘甜优质,位距城北附近城墙内外百步之遥的水质咸、淡界限分明,可谓解州一绝。卖在运城,几大水厂,昼夜不停的抽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水质变差 ,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解州的精神又是物质的,从唐到五代,宋元明清,民国,解州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金融文化中心之一。以解州命名的解盐、解州百合、解州竹纸、解州银楼、解州金藏、解州手布、解州酱菜等等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历史长河的经卷上。

对解州情感和认读,还有很多很多。这一窜窜珍珠在诉说着这个小城的几千年往事,记录着这里与华夏文的历时变迁。[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