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馬爾姆廣場劫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诺马尔姆广场劫案(Norrmalmstorgsdramat)发生于1973年的瑞典斯德哥尔摩[1] ,是瑞典第一件通过电视现场直播的罪案。本案的主犯让—埃里克·欧森是一名已经定罪,但向监狱请假外出的罪犯。他抢劫了一家银行,劫持了四名人质。虽然警方最后用催泪弹等武器迫使凶手投降,但被劫持的人质产生了对凶手的同情。这起劫案中人质态度的戏剧性转变引发了公众的兴趣,使本案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后续发展
欧森和欧洛弗森两人都被起诉定罪并投入监狱,但欧洛弗森辩称自己只是努力控制事态,并没有协助欧森犯罪。之后,上诉法院撤销了对欧洛弗森的判决。欧洛弗森和恩马克后来见过几面,两家结为友人。欧洛弗森后来又实行了其他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欧森被判处10年监禁,在狱中收到了许多异性“崇拜者”寄来的信(但需注意的是,欧森并未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和人质订婚)。出狱后,欧森曾逃避瑞典警察|Swedish police的追捕,于2006年重回警方视线。但那时,警方已经不再追查他的金融犯罪行为。
本案中被劫持的人质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这种情结被瑞典犯罪学家尼尔斯·贝耶洛特|Nils Bejerot取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案发时这些人质虽然受到欧森的威胁,但他们并没对警方或彼此产生敌意。
1996年,欧森和他的泰国妻子移居至该国东北部,2013年回到瑞典。2009年,他的自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在瑞典出版。
流行文化
- 2003年瑞典电视电影《Norrmalmstorg (film)|诺马尔姆广场 (电影)|诺马尔姆广场》由本案改编而成。
- 2018年美国电影《斯德哥尔摩 (电影)|Stockholm (2018 film)|斯德哥尔摩》的剧情在本案的基础上进行了处理。
劫案过程
让—埃里克·欧森是一名武装抢劫和暴力惯犯,16岁时就犯下了自己的第一起罪行。1973年8月23日,欧森告假离开监狱,前往斯德哥尔摩诺马尔姆广场|Norrmalmstorg的一家银行,并实施抢劫。当地警方接到报案后赶往现场,两名警察进入银行,其中一人的手被欧森开火打伤。欧森要求另一名警察坐下并唱歌。之后,欧森劫持了四名人质,要求警方把他的朋友克拉克·欧洛弗森、300万瑞典克朗、两把枪、防弹背心、头盔和车辆送到现场。
为了方便和欧森谈判,政府批准警方带欧洛弗森来到案发银行。人质之一的克里斯蒂安·恩马克称她和欧森及欧洛弗森在一起“感到安全”,并害怕警方使用武力导致情势升级。欧森和欧洛弗森挡住了用来存放人质的金库。警方谈判专家告诉他们可以驾车离开银行,但必须把人质留下,不得带走。
欧森打电话给时任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放言将杀害人质。他抓住一名人质的脖子,人质高声叫喊起来。第二天,人质恩马克打给帕尔梅,称帕尔梅的态度令她不悦,要求帕尔梅允许劫匪和人质离开。
欧洛弗森唱着歌在金库里来回走动。8月26日,警方从金库上方的公寓钻了一个地洞,通过这个地洞拍摄了劫持人质的照片;欧洛弗森也两次通过这个地洞射击,后一次射击击中了一名警察的手和脸部。
欧森利用手中的武器威胁警方,若警方使用催泪弹,他将杀死所有人质;然而在8月28日,警方还是动用了催泪武器。投下半小时后,两名劫匪投降。没有留下终身伤害的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