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记忆中的年味儿(黎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记忆中的年味儿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记忆中的年味儿》中国当代作家黎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记忆中的年味儿

小时候盼过年,就像久旱的禾苗盼透雨一样,每天掰着指头在墙上划杠杠。只有过大年,才能穿新衣、吃饺子、放鞭炮、吃糖果……

那是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我们家孩子多劳动力少,生产队年终分配时,我家大多时候都是超支户,不但分不到钱,还要筹钱给生产队还款。抑或某一年成为结余户,能分到的钱也不过几十块钱。按人头分到的布票、棉花票、油票、糖票因没钱买,大都被奶奶糊成了花花绿绿的纸缸。穿上新衣服过年,那只不过是梦中的愿望。记得那年给待嫁的大姐做了一身花达呢也许是咔叽料的新衣服,我忍不伸手摸摸那鲜亮的衣服,被母亲打了一下手,说不要摸脏了新衣服。我只能羡慕地看着穿着新衣青春四射的美丽的大姐,压抑不住羡慕。梦想着啥时候也能像大姐一样快点长大,穿着一身鲜亮的新衣。大姐的旧衣服淘汰下来,洗净了依次往下传。轮到我只能穿五哥的衣服。衣服长,母亲往小改,把袖口、裤口磨烂的部分剪掉,再折边缝好。五哥退下来的衣服换个花样到了我的身上,当然比我原来的新多了。穿在身上,让我对过年心存感激。

虽然买不起鞭炮,但不影响我们对鞭炮的热爱。追着看别人放鞭炮,谁家放炮,我们就围过去看,在炸响的鞭炮声中体味过年的感觉。有炮的小伙伴舍不得把一百响的鞭炮一次性点燃,拆散了一颗一颗地放。如果哪个伙伴不敢点短稔子的炮,我还可以帮他们点燃一次。那个炸响的鞭炮让我的心也颤抖了一下,算是过了放鞭炮的瘾。至于糖果,虽然家里不买,但只要勤快,初一早早起来去给家族的长辈磕头拜年,就能收到长辈打赏的糖果。可惜的是,往往因舍不得吃,装在衣兜里,晚上在热炕上化成了糖泥,非但吃不到糖,还弄脏了衣服。

为了拥有在小伙伴中可眩耀的资本,听到谁家杀猪,我就早早去伺候着,殷勤地给屠夫端水递东西。等开肠剥肚后,就能得到一个猪膀胱。草草地用水冲洗后,鼓起腮帮子用劲吹,能吹小孩的肚皮一般大,就是一个白色的大气球。扯一根长长的细线绳,像放风筝一样人在前面跑,它就飘了起来,像一面冲锋的旗帜。伙伴们就羡慕地跟在后面跑。如果家里有颜料,给它涂上各种色,就是一个彩色的大气球。谁要想玩一下,就得用鞭炮、瓜籽糖、纸灯笼或其它东西做交换的条件。

过年最快乐的莫过于怀揣一块馍馍到处疯玩。按习俗,年前各家各户都要做馍馍。为了增加数量,和面时要掺些肤皮玉米面等杂粮。做馍馍的炉子是公用的,要一家一户轮。炉子是一个大的平底铁锅,上面有盖。做好的面饼放在锅里,下面烧麦柴,盖上絮一堆点燃了的细柴草,柴草里掺上羊粪,以确保温度。这样,锅里的馍馍就可以上下同时受热,和今天的烤箱原理差不多。做好的馍馍不能随便吃,只有到喝粉汤的这天或家里来客人时才可以吃,因为是要顶一顿饭的。所以,馍馍烤好后,就用柳条筐盛起来,放置在只有大人踩着凳子才能够到的屋梁上。我们哥几个晚上睡在炕上,只能望馍兴叹,眼吧吧望着头顶的柳条筐入睡。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已经能听到拜年的高跷队、狮子队的锣鼓声了,可馍馍还没有拿到手。高跷队、狮子队是大队组织的,从初一开始到各队、大户人家拜年。拜年的社火队能进谁家院子,那可是件令人羡慕的事。不言而喻,那就是大家公认的大户富户人家。当然,羡慕归羡慕,像我们这样的人家还是不希望来的,因为社火队一旦进来拜了年,你就要给钱或粮答谢。社火队到哪里,孩子的队伍就跟到哪里,而且人越来越多,阵势越来越大,有时跟到社火队走乡串队一直到天黑。所以,我们就要做好大半天吃不上饭的准备。锣鼓声越来越近了,我急中生智,找一根尖细的棍子,从柳筐的底部缝隙伸进去,对准一块馍馍,用力一顶,一块馍馍就掉下来了。我急忙揣进怀里,撒腿跑了出去,混进社火队的人流中。

在那个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终端的年代,过年最红火应该就是拜年的社火队了。不仅锣鼓铿锵震天响,还有装扮成各种神仙怪兽的人,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站在比板凳还高的木棍上跳舞,偶尔还从一个小孩的头上走过去;画着麻脸挺着夸张的胸脯的丑女人坐在花车上(实际是男人装扮的,她驾着榔头车,她胸前有一头假驴),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头不停地用各种动作挑逗着她;还有一匹多人驾驭的狮子,跟随逗狮人手中的彩球,时而腾空,时而蛰伏……到某一户人家,提供茶食招待他们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也掏出各自的食物。我的馍馍太干嚼不动。在家的时候,都是用刀砍成大块,泡在水碗里吃的,而现在我只能含在嘴里用口水软化。所以啃了一天,才吃掉了一个小豁口。

过年的时候,各大队都要请戏班演一出戏或放一场电影的。于是,我们结伴今晚到这个大队,明晚到那个大队,哪一场都是不放过的。那些咿咿呀呀的古装戏我们看不懂也听不清,累了乏了哪怕坐在地上弹珠子,我们也绝不退场。相对于唱戏,电影我们更感兴趣。记得那一年我们跑遍周边五六个大队,看的都是同一部电影,至今还记得它的名字叫《阿诗玛》,电影里的插曲我们都能哼唱出来,好多台词大伙也能背了下来呢。

就这样,一至过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渐渐淡了下去,像正月二十三燎完干的麦柴火烟一样。大人们开始下地干活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准备上学了。[1]

作者简介

黎明,男,1964年生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宁夏中宁县第六中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