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許衡,字仲平,學者稱之魯齋先生,出生於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為農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卒於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為農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葬於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為農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懷州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人,諡文正,封魏國公。他是中國十三世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曆法學家」。
基本內容
許衡,字仲平,學者稱之魯齋先生,出生於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為農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於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為農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於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為農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懷州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人,諡文正,封魏國公。他是中國十三世紀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曆法學家」(1)。
據《元史》、《許文正公遺書》、《許文正公世家譜》、《元朝名臣事略》、《元文類》、《蒙兀兒史記》以及《辭源》、《辭海》、《中國人名大辭典·歷史人物卷》等史料記載,許衡青少年時即聰敏勤學,博覽群書並立志學以致用;成年後,「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2),
與姚樞、竇默等講程朱理學,「慨然以道為己任」(3);
元世祖忽必烈為親王時任京兆提學,於關中大興學校;世祖即位後,任中書省議事、中書左丞,與劉秉中等「立朝儀」(4)
「定官制」(5),籌劃立國規模,上書言立國「必行漢法」(6);「犯顏諫諍,剛毅不屈」(6),
有元代的「魏徵」之稱;創建並主持元初國學,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眾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學有成就;對漢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學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教領太史院事,與王恂、郭守敬、楊恭懿等改定曆法,「撰《授時曆經》」(8),
「新制儀象圭表」(9)等;
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梨無主,吾心獨無主乎」(10)
不食道旁無主之梨的價值標準和道德信念;治家嚴謹,教子有方,其子孫皆學有所成,第四子許師敬先後三居相位,為元仁宗推行科舉制度和使天災頻生的泰定時期呈現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績。許衡著有《魯齋集》、《魯齋心法》、《授時曆經》、《讀易私言》等,經後世多次修訂編輯再版並易名為《魯齋遺書》、《魯齋全書》,《許文正公遺書》等並收入《四庫全書》。許衡在思想、教育、曆法、哲學、政治、文學、醫學、歷史、經濟、數學、民俗等方面皆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是我國元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儒學君子」位居相位者,許衡為古今唯一的一人。
引註:
(1)陳正夫 何植靖著《許衡評傳》第一章第1頁
(2)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3)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4)明宋濂等撰《元史》卷85《志第三十五·百官一》
(5)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6)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7)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竇默》
(8)明宋濂等撰《元史》卷52《志第四·歷一》、清《許文正公遺書》卷十二《授時曆經》
(9)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10)明宋濂等撰《元史》卷158《列傳第四十五·許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