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路使子羔為費宰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論語
《論語》以一個人物,即孔子為中心描繪各種人物形象,這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是個首創。這些人物來自十分廣泛的社會階層,包括執政者、貴族、各種等級的官吏、軍隊首領、學者、隱士等。書中寫得最多的是同孔子關係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解讀
學而後入政,不以政為學。這一理念的背後依據,孔子以前的政治家子產曾以屠宰須先學會用刀、田獵須先學會射御,加以闡明。儒家更是主張治人先須修己。子路讓尚未學習的子羔出任費邑長官,實是誤人子弟。
入政者既要愛民,又要敬神,其中自然有學問在,故子路質疑: 「何必讀書,然後為學?」似乎也有理。但子路實以政務中存在着學問,混淆了作為從政前提的學習,以政代學,背後潛藏着的恰是拍腦袋政治的正當性。巧言令人厭,於此可見。[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