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谥 |
谥,读作shì。古代帝王或大官死后评给的称号。如谥号等。另外也有叫做、称为的意思,如"身死无名,~为至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谥
笔画数; 16
部首; 言
拼音; shì
基本信息
ㄕˋ
同"谥"。
郑码:SOZL,U:8AE1,GBK:D59E
笔顺编号:4111251341525221
【酉集上】【言字部】谥 ·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9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ࠀ�神至切,音示。《说文》行之迹也。《尔雅·释诂》静也。《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释名》曳也。物在后为曳,言名之於人亦然也。《白虎通》谥之为言引也。引列行之迹,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增韵》诔行立号以易名也。《汲冢周书》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攻于牧野之中,终葬,乃制谥叙法,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诗·大雅》文王在上。《注》愼也,悉也。生存之行,终始悉录之以为谥也。《谷梁传·范宁注》谥者,所以劝善而惩恶。《礼·檀弓》死谥周道也。《疏》殷以上有生号,仍为死后之称,周则死后别立谥。《周礼·春官·大史》小丧赐谥。《疏》赐谥之制实始於周也。
又《集韵》《类篇》ࠀ�於赐切,音缢。
又《集韵》《类篇》ࠀ�羊至切,音肄。义ࠀ�同。 《类篇》或省作২�。与谥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