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傳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穀梁傳疏
|
|
|
《春秋穀梁傳註疏》是清人十三經註疏中的一種,其內容是對《春秋》三傳之一的《穀梁傳》在吸取前人註疏成果基礎上所作詳細的補註補疏,網羅面廣,內容翔實,考訂精細,是研究《春秋》經與《穀梁傳》的必讀參考資料。
內容評介
《穀梁傳》雖成書於漢代,但地位於影響卻遠在左氏、公羊二傳之下,雖在宣帝時曾一度被立為學官,但注家廖寥,終未成顯學。自漢宣帝倡導迄於魏晉,注講者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闡、徐仙民、徐乾、劉兆、胡訥、段肅等十餘家,范氏有感於其注講皆膚淺末學,不經師匠,辭理典據既不可觀,又引《左傳》、《公羊傳》以解此經,文義違反,頗不利於後世,遂商略名例,敷陳疑滯,博採諸儒同異之說,又參與二三學士及諸子弟各記所識,並言其意,而成《集解》。
范注實際上是自漢抵晉《穀梁傳》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對歷代的注講作了一次系統的總結和整理,甚有功於穀梁學的研究與傳播。書成以後,深為當時所重,亦是今存最早的《穀梁傳》註解。范注以後,又有徐邈之注,故今本范注中,多雜有邈說。六朝以後抵唐初,再無學者為《穀梁傳》作義疏,穀梁學的研究又一次□於沈寂。唐太宗時,士勛輔助孔穎達等撰修《左傳正義》,乃以一人之力為范注作義疏,分肌擘理,刊削繁複,文清義約,對《穀梁傳》作了第二次系統整理與研究,無論從哪方面看,其價值都遠過於前人。但由於材料所限,可憑藉之書甚少,故較之出於眾人之手的《左傳正義》賅洽不及,並非士勛功力不及所致。
縱觀楊疏,廣徵博引、對保存唐以前舊說頗具功力,但因不專主一說,故歧義屢出,乃至有注《穀梁》而貶《穀梁》之感,給後世學者說傳疑傳學風開了先河。總之,范注與楊疏為穀梁學的傳播與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穀梁學的學術發展史上占據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古以前《穀梁傳》一經的研究水平。
版本流傳
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穀梁》一書原有經文十一卷,傳文十一卷,各為單行。范寧作注,將經文與傳文合併,始成注本十二卷。楊疏亦為十二卷,初亦單行,宋人始合注與疏為一帙,刊為二十卷,是為《春秋穀梁傳註疏》。傳本較多,有宋紹熙余仁仲刊本,陸有刊宋十行本,明刊九行本,清《四庫全書》本,通行本為各種版本的《十三經註疏》本。
作者簡介
舊題戰國撰;東晉范寧(339年-401年)注;唐楊士勛疏。赤或作喜、嘉,魯(今山東曲阜)人,相傳為子夏弟子。寧字武子,南陽順陽(今河南淅川)人,官至豫章太守,反對何晏、王弼等的玄學,推崇儒學,為東晉著名的經學家。士勛為唐初學者,里第生平不詳,曾任四門博士等職。
春秋三傳辨
《春秋穀梁傳》又稱《穀梁傳》或《穀梁春秋》,內容以解釋《春秋》大義為主,為儒家經典之,舊題作者為穀梁赤,初皆口授,成書時間晚於《公羊傳》,約在西漢時期始寫定成帙。《穀梁傳》與《公羊傳》的淵源雖同出於子夏,但由於長期口授傳習,後學多所增益,所以二家之說又有不同。
《穀梁傳》解經,既有駁公羊說者,又有與其相矛盾者;《公羊傳》解經,兼釋《春秋》的「微言」與「大義」,《穀梁傳》則只解「大義」,捨棄「微言」;《穀梁傳》行文清新婉約,說理透徹,多有新意,文章優於《公羊傳》,但卻遜於《左傳》。《穀梁傳》與《公羊傳》的相同之處,在於其體例完全一致。都是一問一答式逐層逐字闡釋《春秋》。[1]
參考文獻
- ↑ 張鴻鳴丨柯劭忞《春秋穀梁傳注》的成書、刊行與版本差異 ,搜狐網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