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蒸面(刘艳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豆角蒸面》是中国当代作家刘艳荣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豆角蒸面
豆角蒸面(焖面)上了世界面食大赛。母亲看过电视说豆角蒸面好,它可是咱家的大功臣呢,你们小的时候夏天开始缺粮,用豆角做蒸面,可以多放豆角,做一锅豆角蒸面,就省出几个馍馍的面,另外,做蒸面时,麦面里可以掺上粗粮面,做出的蒸面一样好吃,等等。母亲一下说出了蒸面的许多好处,原来豆角蒸面在我家有如此深的内涵,在我记忆中不过是小时候家里的家常便饭。
小时候在农村,夏季豆角蒸面经常是餐桌上的主角。见证了从种豆到开花再到豆角挂满棚架,吃豆角蒸面的日子就开始了。我们姐妹坐在院内凉棚下摘豆角,母亲则忙着和面,擀面,切面。豆角在大铁锅中翻炒,院内飘着烟火和炒菜的气息。土灶内的柴火烧得很旺,映着母亲脸颊上的汗水。当把面铺到锅内炒好的豆角上,盖上大木锅盖,灶膛就不再加柴,火势就渐渐变小。功夫不大空气中就弥散出蒸面的香味。揭开锅盖时母亲将剁好的大蒜放入锅中开始翻炒,蒸面的香味就更浓了。大铁盘盛着蒸面上桌,桌上的配角一定是加了香菜、小葱等的凉拌黄瓜,还有父亲喜欢吃的凉拌青椒丝。一家人围着大木桌吃饭,其乐融融。记忆中夏天的蒸面里多为青豆角,初秋的蒸面中多是饱满的白色的豆角。问过母亲才知道,我家豆角是分期种的,这样整个夏季到秋天就可以接上茬。豆角蒸面曾经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填饱了我们的胃,伴着我们慢慢成长。
我家居住的地方周围都是少数民族,他们平日少食蔬菜,像豆角蒸面这样的饭就更不会做了。因此我家的豆角蒸面在当时很有名气,左邻右舍都吃过我家的蒸面,且赞不绝口。平日我家的蒸面都是素蒸面。偶尔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会用挂在凉棚下的干肉做蒸面,在没有电更没有冰箱之类的年代,即使在农村,夏天没有肉是很正常的事。此话说给儿子听,儿子大惊,妈妈,天天没有肉你们咋吃饭呢。呵呵,儿子,曾经的生活你不懂。至于说我家的蒸面里是否掺和了粗粮面,那时的我真的不知道,母亲的述说中多有感慨,且有些许愧疚,认为委屈了我们的成长。而我的记忆中只有夏日坐在凉棚下吃豆角蒸面的美好记忆。在县城上高中的大哥会在饭桌上给我们讲外面的世界,父亲会在下雨天不能下地的时候亲自下厨,演示他高超的切面水平。邻居家来我家吃蒸面时会给我们带来他家的好吃的,几块奶酪、一盆酸奶,或是一块烤的黄灿灿的馕,这些都是我家不擅长的。分享也是一种快乐和美好。
我们在渐渐长大,父母在慢慢变老,我家餐桌上的豆角蒸面内容也在发生变化,羊肉、牛肉、猪肉、排骨都成了豆角蒸面的成员。父亲在吃我做的豆角蒸面时经常夸,说三丫头做的蒸面好,学啥像啥。所谓的好,不过是蒸面的内容丰富了,想当年的蒸面是保证吃饱的必须。偶尔父亲说,今天的蒸面不错但是面有点不好,感叹父亲的味蕾。因为省事省力买了机制压面,不想父亲品出了味道。学会做饭后就怕擀面,这不但是技术活且是辛苦的。母亲说年轻时擀面擀得手掌疼。再想想我家除了吃蒸面外,经常做汤面和打卤面,我们过生日时,母亲还为我们做长寿面。记住了吃面的美好,觉面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却从未想过父母的辛苦。物质的丰富使我们学会了便捷,慢慢也就失去了很多,餐桌变得丰盛,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吃父母为我们做一顿美食的感觉。
饮食文化争奇斗艳,家常便饭开始走出寻常百姓家。豆角蒸面也登上世界面食大赛的舞台,从平凡到华丽丽登台亮相。大千世界,百味人生,惟愿经历过大赛的豆角蒸面,仍能保持一份本真的味道。[1]
作者简介
刘艳荣,汉族,现供职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