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贝多芬第9交响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多芬第9交响曲

来自360的图片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至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作品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演,即获得巨大的成功,雷鸣般的掌声竟达五次之多。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贝多芬第9交响曲
  • 外文名称:Beethoven's Symphony No.9
  • 时间:1819至1824年间
  • 作者: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本质:最高峰和总结

作者简介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出生在莱茵河畔波恩城的一个音乐世家里,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思想意识给他许多启发,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

尽管出生于音乐世家,而且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提琴,但贝多芬并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贝多芬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贝多芬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太多,但他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所以赢得如此高的声誉,关键在于他集卓越的音乐天赋和热情奔放的性格于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以深刻、锐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和社会的脉搏,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奋斗和希望,因而具备了鲜明的社会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宝藏,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又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这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有:《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序曲《爱格蒙特》、序曲《柯利奥兰》、《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号)、《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五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二浪漫曲》。

作品简介

本作品是对作曲家一生的总结,是人类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事业而奋斗的基础与标志。其中第四乐章有大部分为席勒的诗歌《欢乐颂》而配曲,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热望。当作品于1824年首演时,贝多芬失聪无法考虑担任指挥,他坐在乐队中,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知觉,但这部作品已经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曲。而第四乐章的旋律《欢乐颂》则广泛流传,1972年,《欢乐颂》的音乐(无歌词)被采用为当时的欧洲共同体(现欧盟)之歌,1985年则成为欧盟盟歌。

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较慢的略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奏鸣曲式 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开天辟地前的混沌,严峻有力的第一主题接着从混沌与黑暗中渐现,似闪电劈开长空,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第二主题为bB大调,木管乐器显现出一丝悲凉的气氛。发展部为g小调,弦乐器紧张的搏斗将乐曲引发至高潮。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尾声中低音曲有一种启示似的预见,d小调的第一主题似乎要被压抑过去,但旋律突然出现了上行音阶,继而出现重音,顽强的站立起来,在悲壮的气氛中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8拍 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压抑的背景后需要出现带有动力的谐谑曲,因此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用了快速的乐章,而且采用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们依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它的开头是敲击声似的八度,这种敲击是这个急速活泼的谐谑乐章的主体,据说这是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处的感觉。乐曲三声中部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D大调),和谐而具有舞蹈性,轻松而细腻。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双主题变奏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以充分表现温暖的情感。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题温文尔雅(D大调-G大调),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但乐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题之后,却出现了猛烈的号角声,说明革命尚未结束。

第四乐章:急板-D大调-4/4拍 这个末乐章很长的引子连接了三个乐章的主题,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旋律是作者自己写的《西班牙进行曲》,歌词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

器乐部分(序奏):

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宣叹调),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奏响了欢乐主题,继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乐器,意味着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主体部分(管弦乐队与人生融为一体):

在合唱出现之前,贝多芬似乎"置身于灿烂的群星之中",但乐队有一段气势恢宏的喧嚣(乐章开头的号角声),然后是男中音唱出:"啊,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随后,乐曲转入bB大调,使歌唱声更富有活力。紧接着乐队奏出了多重赋格,将乐曲推向第一个高峰。待平息之后(D大调),合唱团闪现《欢乐颂》与《工人们团结起来》的旋律,并将其合并为二重声部。第二次经过短暂平息后,合唱队唱出:"拥抱吧,千百万人民吻这整个世界兄弟们,在星际的尽头,是我们慈爱的万能之父啊,千百万人民,你可跪在他面前/你可感到他于你同在?到星际的尽头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际的尽头。"最后管弦乐队以欢乐主题为依据,将乐曲推向光辉灿烂的结尾。[1]

参考文献

  1. [1], 哔哩哔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