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經營資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貨幣經營資本是中國的經濟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貨幣經營資本是商業資本的一種形式,指從事由貨幣職能引起的各種技術性業務(如記帳、出納、保管、兌換、匯兌等)的商業資本。
貨幣經營資本的業務來自貨幣的職能。貨幣資本作為流通手段,產生了現金出納(收付)業務;作為支付手段,產生了結算和平衡的業務;這個資本的一部分在運動中暫時游離出來閒置成貨幣貯藏,是用作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準備金,產生了保管貨幣的業務;如果涉及國際貿易,發生不同國家之間的貨幣關係,也就是不同價值尺度的差異,又產生了兌換業務和有關世界貨幣的經營業務。這些業務互相聯繫互相轉化(貯藏貨幣轉化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出售商品得到的貨幣和到期的進款又暫時形成貯藏貨幣,等等),這些都是貨幣資本在發揮貨幣職能,而不是作為資本的職能。執行上述種種技術性業務的貨幣資本,以貨幣經營資本的形式獨立起來,為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服務,使之專業化、社會化,從而提高資本的周轉速度和職能。
從歷史上看,貨幣經營業,即經營貨幣商品的銀錢業,首先是從國際貿易中發展起來的。在國際貿易的貨幣收支中,各國不同的鑄幣要相互兌換,不同成色的金銀要鑑定和折算,並把金銀從一國運到另一國,於是首先產生兌換業,並進而發展成匯兌業。早在古羅馬時就已經出現這類匯兌業者,他們在不同國家間,在一地收款後通知另一地支付給旅行者以世界貨幣。以世界貨幣為基礎的兌換業又同金銀貿易聯繫在一起。所以,兌換業和金銀貿易是貨幣經營業最原始的形式,它產生於貨幣的雙重職能:作為一國鑄幣的職能和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
就一國範圍來看,隨着商品生產和流通的發展,貨幣經營資本的各項業務,包括貨幣的收付、差額的平衡、往來帳的登記、貨幣的保管等等,也隨之發展起來。所有這些業務,最初都是由貨幣經營者作為單純的出納者,先是替商人,後是替商業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來完成的。
一旦貨幣經營資本和信用制度結合起來,它就會得到充分的發展,而成為銀行資本。
貨幣經營資本的獨立化,促進了社會分工,提高了社會資本的使用效率。社會分工在這裡具有雙重意義:①就社會資本來說,作為一種特殊的營業出現為整個社會資本的貨幣機構服務的,所以,它會集中起來大規模地進行。② 這個貨幣經營業內部也實行了會計、出納、保管等等細密的分工。這就會使社會可以用較少的資本作為貨幣資本被束縛在流通領域,從而有更多的資本作為生產資本投入生產領域;同時,還會節約社會的純粹流通費用,從而進一步增加生產資本。
貨幣經營資本一般以收取手續費形式來增殖自己,它的運動形式簡單地表現為G-G′。貨幣經營者和商品經營者一樣,他們的活動只與已經實現的價值有關,因而他們的利潤不過是剩餘價值的一種扣除。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