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斯諾定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費斯諾定理是各類術語中的一個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名詞解釋
費斯諾定理:人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這意味着人應該多聽少講
故事:小岳柱提意見
元朝大畫家何澄根據劉義慶《世說新語》中記載的故事繪製了一副《陶母剪髮圖》。畫的意思是說:晉國有一個叫陶侃的貧困青年,有一天,他的朋友陸逵來拜訪他,因為沒有錢買酒招待他,陶侃的母親在倉促之間,便把她的頭髮剪下來去賣錢換酒。
這幅畫被年僅八歲的岳柱看到了,便毫不客氣地指出了畫中矯情悖理之處:陶侃的母親手上戴着金手鐲,卻要剪下頭髮去換取酒食,這是不合情理的。因為金首飾很值錢,完全可以用它去換酒,何必匆匆忙忙把頭髮剪了去換酒招待客人呢?
作為一個孩子,他根本不去考慮《陶母剪髮圖》所宣揚的魏晉名士風度,而是根據自己對生活、對人事有限的直觀認識,去理解畫面的意思,所以他的詰問一針見血,切中問題的要害。一個大畫家多聽聽別人的意見甚至是一個小孩的意見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點評
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在企業內部,傾聽是管理者與員工溝通的基礎。但在現實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掌握「聽」的藝術。一個八歲小孩子的話對大畫家來說都是值得一聽的,更何況員工的聲音呢?
管理啟示
第一,只有很好聽取別人的,才能更好說出自己的,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是一個人進步必要條件;
第二,自己意見不成熟時不能發表,說得過多了,說的就會成為做的障礙;
第三,多聽、多做、少說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
參考文獻
- ↑ 什麼是古文字,古文字是如何識別出來的,搜狐,2021-03-26
- ↑ 隸變,變什麼了?,搜狐,202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