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贾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贾耽(730年-805年10月26日 ),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朝中期宰相,杰出的地理学家,曹魏太尉贾诩之后。

Jiadan.jpg

基本资料

本名 贾耽 别称 贾魏公、贾元靖


字号 敦诗 年代
民族 出生时间 730年
去世时间 805年 出生地 沧州南皮
爵位 魏国公 主要成就 编修《海内华夷图》
追赠 太傅 官职 左仆射、平章事、检校司


谥号 元靖 主要作品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皇华四达记》《吐蕃黄河录》

主要生平

天宝十载(751年),贾耽登明经第,历任临清县尉、河东度支判官、汾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山南东道节度使、东都留守、义成节度使等职,曾参与征讨梁崇义、李希烈叛乱。贞元九年(793年),以右仆射衔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拜相。在任内,贾耽虽未有关于安危大计的建言,但他恭行温厚,被时人称为淳德君子。贞元十七年(801年),封魏国公。唐顺宗即位后,进左仆射。

永贞元年(805年),贾耽去世,年七十六。册赠太傅,谥号"元靖"。大中二年(848年),绘像凌烟阁 [1]

贾耽历仕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工诗擅书,擅长地理学。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他是裴秀之后中国地理地图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著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全唐诗》存其诗。

主要成就

贾耽是继裴秀之后中国地理地图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科学制图的方法,对后世制图影响深远。贾耽在书籍中的地理记述是中国对外宣示领土和海权的重要依据。

贾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荣昌盛的顶峰走向跌坡的转折时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职务,目睹了国势衰落边疆多事的情景,深表忧虑。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怀抱强烈的爱国热忱。

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

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像西汉萧何那样搜集秦国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他羡慕前哲,绘制地图,要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贾耽年轻时正值"安史之乱",政治不稳定,人民赋税很重,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被吐蕃所占。"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贾耽对此深为焦虑,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

为此,一方面他采掇舆议,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收集"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瑶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

另一方面,"寻研史牒",经常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认为"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要"夙尝师范",加以学习和借鉴。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今已佚),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由于贾耽对搜集到的地理资料作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象真,"内容较为翔实。他在献图的表文中写道:"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就是说,图中难以用符号表示的地理内容,如政区面积、户口人数、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用兵经略的参考。德宗皇帝览后称善,特赐厩马一匹,银二百匹,银盘银瓶各一,以示奖励。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784年)至贞元十七年(801年),他经过十七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他在表文中简要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内);奄蔡(今咸海、里海北)乃大泽无涯,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海内华夷图》的幅面大,载负量亦丰:

①由于贾耽采取"多闻阙疑,讵敢编次"的严肃态度,图中内容当是翔实可信。除绘有国内及毗邻边疆地区的山川、政区形势而外,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亦有适量的记载,称它是小范围的亚洲形势图,并不言过其实。

②有统一的比例尺。图中采用一寸折地百里(相当于1:1800000)的比例尺绘制而成。图形轮廓比较准确。

③图中的地名古今并注,"古郡国题以墨,今州县题以朱,今古殊文",开我国以两种颜色标注地名的先河。此法一直为后世的历史沿革地图所沿用。

《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40卷,形式上是"海内华夷图"的文字说明,但其图、说各自独立成篇,视它为总地志性质的地理著述亦不为过。"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汉书·地理志》)发源,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凡诸疏舛,悉从厘正"。如"前地理书以黔州属西阳,今则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国为安息,今则改入康居",可见他对历代地理沿革,边防及城镇都会的变迁、各地人口增减的考订,大大超过前人。对当时政治地理、物产、经济状况的叙述,也比较完备。此书已初具方志规模,对后世地方志的编纂有深刻的影响。它以详于考订古今地理见长。原书佚。

贾耽还著有《皇华四达记》十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吐蕃黄河录》四卷。这些著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但《海内华夷图》在1137年时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贾耽工于书法,其正书师法虞世南,并通晓医术。著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陇右山南图》六卷、《贞元十道录》四卷、《皇华四达记》十卷、《吐蕃黄河录》四卷、《三代地理志》六卷、《地理论》六卷、《唐七圣历》一卷、《备急单方》一卷、《医牛经》一卷、《地图》十卷及《百花谱》 。《全唐诗》录其诗一首。《全唐文》录有其文四篇。[2]

逸闻趣事

大冢寻粮

贾耽担任义成军节度使时,适逢天大旱。贾耽召见军中两位大将,对他们说:"现在正值荒年,劳烦二位去拯救百姓。"二位将军说:"只要是有利于军队和民众的事,万死不辞。"贾耽笑着说:"你们受点委屈走一次长路。明天,会有两个骑马的人,穿暗红色的衣服,骑的马迈蕃步披长鬃。他们经这市镇出城,你们要跟踪他们去。暗中观看确定他们消失的地方,我们的事情就成功了。"于是两人就带着干粮,穿上黑衣,去寻找那两个人,果然看见两个骑马穿红衣服的人,经过闹市到野外去了。那两人走了二百多里路,在一座大墓前一闪就消失了。两位将军垒起几块石头作为标记,连夜返回。贾耽闻讯后大喜,派出几百人,全都带着铁锹、箕畚,同两位将军一起前往挖掘古墓,获得陈粮数十万斛。人们怎么也猜测不出,贾耽是如何知道此处存粮的。

村叟寻牛

贾耽为相时,以忠直磊落态度辅佐皇上,凡有尚未萌发的灾福,定能根治消除。至于阴阳星相占卜之类,他也无不通晓。有个农民丢失了一头牛,到桑国师那里占卜,卦成之后,桑国师对他说:"你的牛,是贾相国偷了去放在巾帽盒里了。你只要等候上朝时突然到他面前将此事告诉他就行。
这个老农就按国师的话去见相国。相国盘问他,便将算卦人的话告诉了他,相国在马上大笑,为他打开巾盒,取出式盘,在马鞍上运转给他看,过了一段时间,对丢牛的说:"我没偷你的牛,要想知道牛的去处,只要在安国观三门后面大槐树梢上的鹊窝去取就行。"老农径直来到三门,见槐树梢上果然有鹊巢。爬上去一看,毫无所获,便从树上下来。低头一看,丢失的那头牛正在树根下,用绳拴着吃草,草的旁边就是偷牛人的家。

家族成员

二十一世祖: 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

七世祖: 贾宪,字元楷,后周秘书监,因避葛荣之乱,迁居浮阳(即后来的清池,今河北沧县)。

曾祖: 贾远则,德州长河尉,其四弟贾季邻为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乙亥科状元。

祖父: 贾知义,沁州沁源主簿,赠扬州大都督。

祖母: 崔氏,赠博陵郡太夫人。

父亲: 贾琰之,燕居不仕,赠尚书左仆射。

母亲: 鞠氏,赠齐国太夫人。

妻室: 苏氏,驾部郎中苏守忠之孙苏珣的女儿。赠扶风郡夫人,先于贾耽二十五年去世。

儿子: 贾畴,太常寺协律郎,早逝;贾疄,太子议郎;贾蹂:京兆府参军。

(家族成员参考资料[15] [13] )

史料记载

《顺宗实录》

《左仆射贾耽神道碑》

《赠太傅贾公墓志铭》

《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八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六·列传第九十一》

后世纪念

贾耽墓

据《太平寰宇记》载:"贾耽墓在县南二十里居安坊。"居安坊,位于潏河北,有大居安、小居安二村,均属郭杜镇。此处原有大墓7座,大居安村北门外3座,村西北角和东北角各1座,西门外1座;小居安村东北角1座。"文化大革命"期间平毁5座,现仅留大居安村北门外两座;距村较近的1座,仅留部分残迹,距村较远的1座,现存封土堆周40余米,高6米。

参考资料

  1. 《唐会要卷四十五》[1] 国学导航
  2. 《全唐文·卷三百九十四》[2], 汉典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