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資源經濟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資源經濟學是個名詞術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資源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編

1.資源經濟學的孕育階段(17世紀60年代—20世紀20年代)

這個階段包括西方經濟學的兩個發展階段:古典主義階段和新古典主義階段,構成資源經濟學的許多思想、內容,就包含在這兩個階段的許多經濟學大師的論著中。

資本主義,尤其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是以大量利用和消耗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物燃料和原料)為前提的。這種社會存在反映在古典主義經濟學家的著作中,他們最關注兩個問題:一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問題,一是經濟增長的長期發展前景問題。對於第二個問題,馬爾薩斯等持悲觀態度。由於古典主義側重關注的是資源供給對財富生產和經濟增長的制約作用,故「代價決定論」(包括勞動價值論)成為這個階段占主導地位的價值理論。所謂「代價決定論」,是指財物的價值由生產財物必須付出的代價(生產費用、成本或勞動等)決定。

新古典主義對資源經濟學的貢獻主要在四個方面:1.邊際效用價值論;2.邊際分析法和均衡分析法;3.均衡價格理論;4.資源優化配置理論和外部性理論。

總之,在資源經濟學的孕育階段,經濟學已為資源經濟學的產生作好了必要的基礎理論和分析工具準備。

2.資源經濟學的產生階段(20世紀20年代—50年代)

從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到19世紀30年代的80年中,世界人口由10億猛增到20億,導致對資源需求的大幅增長。結束於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闢了人類電氣化的新紀元,使全球的生產力得到更加高速的發展,致使大規模地開發利用偏遠地區的自然資源,尤其是地下礦產資源成為現實,從而大大促進了資源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也同時導致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進一步加劇。於是從發展資源部門(產業)經濟和解決世界性的資源及環境問題兩個方面,提出了對建立資源經濟學的需要,資源經濟學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應運而生。

1924年美國經濟學家伊力和豪斯合著的《土地經濟學原理》出版,1931年哈羅德·霍特林發表了《可耗盡資源的經濟學》。這被認為是資源經濟學產生的標誌。在中國,第一本土地經濟學研究專著——《土地經濟學》(章植著)於1930年問世。隨後相繼出版了張丕介的《土地經濟學導論》、朱劍農的《土地經濟學原理》等著作。顯然,這個階段國內外建立的資源經濟學還主要限於單種資源(如土地)和單門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的經濟學。

3.資源經濟學的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今)

還可以分為兩個小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70年代末階段和80年代初至今階段。80年代初之前,資源經濟學關注和研究的重心是資源短缺或危機問題,之後是可持續性問題。

80年代初之前階段的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五高」的特點:人口高增長;經濟高增長;高消耗且「用後即棄」的生產方式;高消費且「用後即棄」的生活方式;高城市化進程。「五高」導致形成威脅人類生存的十大環境禍害:土壤遭到破壞、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生物多樣性降低、森林面積減少、淡水資源受到威脅、化學污染、混亂的城市化、海洋過度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空氣污染、極地臭氧層空洞。在如此嚴酷的現實面前,迫使人們開始了對這種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進行反思。如上世紀50年代,美國一些科學家首次提出「資源科學」的概念;60年代,日本經濟學家留重人提出「公害政治經濟學理論」;60年代末,美國博爾丁提出 「地球飛船經濟」論;英國戈德史密斯從自然資源需求出發提出建立「平衡穩定社會」;等等。

在這種反思思潮中,也有一些人(包括經濟學家)犯了矯枉過正的片面性。60年代後期出現的羅馬俱樂部就是這部分人的代表。他們提出了以反增長或零增長為特徵的另一種發展觀念。二次大戰結束至8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導致社會生產力發生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而且還使人類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一切都給了這種對人類未來抱過分悲觀的態度的發展觀以有力的反駁。因此,在實踐中,它既沒有為發達國家所接受,更遭到發展中國家的抵制。

這時期出版了不少有影響的論著,如;《增長的極限》、《自然資源經濟學—問題、分析與政策》、《環境經濟學》等。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提出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事情。由於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問題;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都與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密切相關,從而導致社會實踐對資源經濟理論的迫切需要與已有資源經濟理論的供給短缺產生尖銳的矛盾。正是這種矛盾促進從事資源經濟研究的機構在世界各國象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進而使資源經濟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這期間,世界各國先後出版了一大批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論著,如見諸於文獻的主要著作有:《最後的資源》等。

在此期間,不少國家的大學紛紛增設資源經濟學學科和增開資源經濟學課程。如到1993年美國就有13所大學,英國、德國、加拿大、日本、巴西等二十幾個國家共有幾十所大學這樣做了。

中國大規模開展資源經濟研究始於50年代。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個部門都開展了大規模的資源調查、評價、區劃和開發利用規劃及資源保證程度分析等研究工作。這些基礎性工作所取得的大量成果,為我國資源經濟學的研究、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92年裡約熱內盧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我國的資源經濟研究和資源經濟學科的發展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許多高等院校競相建立了「資源環境學院(系)」,資源經濟或資源與環境經濟研究機構更是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一大批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經濟方面的論著相繼出版,如:《生態經濟學探索》等。

資源經濟學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資源經濟學的現狀

1. 資源經濟學的研究現狀

與資源經濟學產生期的研究比較,當今資源經濟學研究具有如下特點:

從側重於單種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轉向側重於整個自然資源系統與經濟發展關係的研究; 從側重於本國資源經濟問題研究轉向注重國際合作和全球性資源經濟問題研究; 研究重心從資源最優配置和開發利用轉向可持續性,包括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 資源經濟學的研究與其他相關學科(如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的研究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與資本主義資源經濟學涇渭分明的差別變得模糊了。 2. 資源經濟學的內容現狀

不管資源經濟是自成體系,還是與環境經濟、生態經濟、人口經濟合成體系,也不管自成體系的資源經濟學有多少個版本,其內容基本上都是由三大主題和四個方面構成。三大主題是指效率、最優和可持續性。四個方面內容是指生產、分配、利用和保護與管理。

3. 資源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資源經濟學從產生至今雖有了七、八十年的歷史,但它仍然是一門很不成熟的學科,尤其是對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來說更是如此。改革開放前,中國只有土地經濟學,沒有形成自己的資源經濟學。20世紀80年代以來,除中譯本外,中國人自己寫的資源經濟學一類的書還基本上限於單種或單門類資源(如農業自然資源)經濟學,像李金昌寫的《資源經濟新論》之類涉及自然資源經濟整體的書尚屬少見,而涉及資源經濟問題的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方面的書倒出得多一些。而且,所有這些中國人寫的書都具有較強的引進和介紹西方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特點,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資源經濟學還沒有提上日程。因此,下面列舉的資源經濟學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自然也涵蓋中國的資源經濟學。這些問題和不足有:

(1)資源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基本上是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的共同特點是抽去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階級關係來抽象地研究社會再生產過程。

(2)資源經濟學的基礎理論薄弱。首先,無論是傳統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還是西方主流經濟學,都是從單一的物質商品或產品加工經濟系統抽象概括出來的,將它們用於自然資源—經濟,尤其是環境—經濟和生態—經濟等交叉系統,都存在局限性;其次,從物質商品再生產過程抽象出來的傳統價值理論(包括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成本)價值論、效用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均衡價格論等)都認為,由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沒有物化勞動或者由於不稀缺而沒有價值。這樣的價值理論用於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和自然生態的計價和核算都存在固有缺陷,作為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的基石,其缺陷就更加突顯了;第三,傳統國民經濟核算理論把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排斥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外,這樣的理論自然也不能成為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核算的理論基礎;第四,由R·科斯奠基的西方產權理論,由於缺乏價值理論基礎,更沒有有意識地研究過產權是如何作用價值運動的及產權價值和價格如何確定等重大問題,從而決定以它作為具有鮮明產權化特徵的資源經濟的基礎理論,也必然存在局限性等。

(3)現有資源經濟學在內容上存在不平衡和偏窄的不足。不平衡是指微觀強於宏觀,靜態分析強於動態分析,有關資源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內容強於資源經濟制度的內容等。偏窄是指注重三大主題;效率、最優和可持續性研究,不夠重視資源價值—價格、資源產權、資源宏觀經濟循環、資源流通、資源價值分配、資源金融等重要內容的研究,致使在現有資源經濟學中,這些內容所占的比重偏小,水平也較低。

(4)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還很不成熟。這表現在:

還沒有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如資源價值—價格理論、資源核算理論、資源產權價值—價格理論等基本理論還處於探索階段,各家各派的認識分歧還很大; 專家、學者們對資源經濟學研究對象的認識還很不統一,這不僅導致資源經濟學與相關學科劃不清界線,還導致不同版本的資源經濟學的邏輯結構和敘述結構也五花八門。

資源經濟學的發展趨勢

1.圍繞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資源經濟問題將繼續成為資源經濟學的最重要的研究方向。

2.圍繞建立國民大核算體系的資源經濟問題也將成為資源經濟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國民大核算體系是指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社會核算、人口核算、科技核算、資源與環境核算相整合銜接的體系。

3.圍繞資源產權管理和資源產權交易等需要,深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研究。

4.圍繞發展資源產業金融需要,深化資源金融研究。

5.圍繞提高資源經濟學的定量化研究水平,繼續拓展和深化數理方法和計算機方法在資源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

6.圍繞提高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強化和深化評價、區劃和規劃方面的研究。

7.資源經濟學自身的發展趨勢:

1)加強基礎理論和基本理論。包括資源價值—價格理論,環境價值—價格理論,資源產權及其價值—價格理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經濟—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物質平衡理論和再循環理論,資源配置理論,外部性理論,市場機制的缺陷和政府的職能理論,社會福利理論等等;

2)分化和綜合併存。即建立和完善單種資源(如土地、礦產、水等)經濟學、單類資源(如可耗竭性資源等)經濟學、部門(如農業、林業等)資源經濟學和區域資源經濟學與建立和完善狹義資源(自然資源)經濟學和廣義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等交叉經濟學並存;

3)建立和完善各種資源經濟學的學科體系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