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韦左丞丈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赠韦左丞丈济 》 | |
---|---|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
《赠韦左丞丈济 》是杜甫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因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过了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后来弃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严武任成都府尹时,授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职。一年后严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后来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死于舟中。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作也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赠韦左丞丈济[1]
创作年;唐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
《赠韦左丞丈济 》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鸰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作品注释
【鹤注】此诗当是天宝七载冬作。
左辖频虚位①,今年得旧儒②。相门韦氏在③,经木汉臣须④。时议归前烈⑤,天伦恨莫俱⑥。鸰原荒宿草⑦,凤沼接亨衢⑧。
(首从左丞之职,叙出韦公门第。旧儒,指韦济。相门、前烈,指其祖父。天伦、宿草,记其兄亡。凤沼,谓拜左丞。)
有客虽安命①,衰容岂壮夫②。家人忧几杖③,甲子混泥涂④。不谓矜余力⑤,还来谒大巫⑥。岁寒仍顾遇⑦,日暮且踟蹰⑧。
(次言穷老而受知于韦。应诏退回,命之穷也。衰容渐改,老将至矣。忧几杖,承衰。困泥涂,承命。今犹乘余力而来谒者,以韦有接遇之情也。因此遂起踌蹰盼望之意矣。)
①魏武乐府:"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②《魏志》:陈登谓吕布曰:"曹公言,待将军譬如养鹰然,饥则为用,饱则扬去。"孙楚《鹰赋》:"饥则易呼。"③《张仪传》:苏秦使人微感张仪。赵岐《孟子章指》:"千载闻之,犹有感激"。④傅亮表:"伊洛棒芜,津涂久废。"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