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赫爾姆霍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赫爾姆霍茲
赫爾姆霍茲
原文名 Helmholtz
出生 (1821-08-31) 1821年8月31日(203歲)
德國的波茨坦
逝世 1874年9月8日(1874-09-08)(53歲)
國籍 德國
職業 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
知名作品 《生理光學綱要》等。

赫爾姆霍茲(Helmholtz,1821-1894),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1821年8月31日出生於德國的波茨坦,父親是位教師、校長,曾研究過古典文獻和哲學。赫爾姆霍茲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但他的父親希望他學醫。他就讀於皇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學院,他在1847年物理論文《節約能源》中試圖證明,沒有能源,就迷失肌肉運動,言下之意就是沒有力量。起初在克尼希堡任生理學教授,1871年在柏林成為物理學教授,對電磁學產生極大興趣。1851年他發明了第一隻檢眼鏡,使檢查眼睛內部結構成為可能。這項發明是一座里程碑,開啟了內窺鏡的先河。他還發明過一種眼壓計。

赫爾姆霍茲在生理學的主要貢獻有:

1. 神經傳導速率的測量。當時人們認為,神經傳導的速度與光速差不多,所以無法測量,他於1850年第一次用蛙神經測量,得出蛙神經傳導速率為50米/秒。他以同樣方法測得人的神經速率為50-100米/秒。他的測量雖然不太精確,但卻開創了先例。

2. 色覺論。他對人的顏色視覺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認為自然界中存在着三種原色-紅、黃、藍,與此相對應,人的視網膜上有三種神經末梢器官分別具有感紅、感黃、感藍的色素。當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時,它們分解而導致各自的神經細胞產生不同的神經衝動傳向大腦,大腦中這些神經衝動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會產生不同的顏色感覺。

3. 聽覺論。1863年,他提出了聽覺共鳴說。他認為聽覺是由聲音的不同頻率與耳蝸內基底膜上相應的神經發生共鳴而產生的。聽覺共鳴說可以部分地解釋聽覺現象,但他有一定的缺陷。匈牙利生理學家喬治•馮•貝克西於20世紀40年代提出了聽覺的行波理論,從而獲得1961年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


赫爾姆霍茲對人的顏色視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接受和發展了托馬斯揚格的色覺說並在他的著作《生理光學綱要》一書中對它進行了深入的論述。他曾從師於當時著名的生理學家繆勒,在心理學的多個方面都做出很大的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生理光學綱要》等。


當時人們以為,神經傳導的速度與光速差不多,所以不能測量。赫爾姆霍茲衝破了這個禁區,他於1850年第一次用蛙神經進行了神經傳導速率的測量。他首先以電剌激蛙神經,然後採用自己發明的筋肉測量計測量筋肉收縮與神經長度的關係。由此,他得出蛙神經的傳導速率約為50米每秒。後來他又用同樣的方法測量了人的神經的傳速率,結果為50-100米每秒。他的測量雖然不太精確,但卻開創了心理活動過程的測量和反應時經典研究的先河。

後來在研究中發現,在視網膜上確實存在分別感受紅、綠、藍的的神經細胞,但在傳輸時神經節細胞、水平細胞以及視覺皮層的神經則採取紅綠、黃藍頡頏的編碼形式。

繼視覺研究後,赫爾姆霍茲又研究了聽覺現象並於1863年提出了聽覺共鳴說。他認為聽覺是由聲音的不同頻率與耳蝸內基底膜上相應的神經纖維發生共鳴而產生的。赫爾姆霍茲發現,基底膜上橫向排列着很多輻射狀的神經纖維,而且這些纖維從底到頂漸次增長。他認為短纖維感受高頻音,長纖維感受低頻音。聽覺共鳴說可以部分地解釋聽覺現象,但它本身還存在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導致人們對聽覺現象的進一步探討。本世紀40年代未,著名生理學家馮.貝克亞西和韋弗爾分別提出了行波理論和神經齊射理論來解釋聽覺現象的形成。

他於1874年9月8日在柏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