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姨娘被遗忘的青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赵姨娘的青春
提起《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就会想到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样子。这人愚昧,颟顸,粗鄙,喜欢兴风作浪,却又常碰得灰头土脸。说她坏,并不是真有本事足够坏,更多的是无能,然而这就更不招人待见。小说世界里的人物,可以坏,然而要坏得有可观赏性,而这种可观赏性是和人物的作恶能力成正比,奸雄高于小人,小人高于小丑,是以《三国》里的曹操让人敬畏,《奥赛罗》里的伊阿古让人恐惧,而《红楼梦》里的赵姨娘,只有让人鄙夷。
可是这样一个货色,怎么偏就做了贾府的姨娘?贾府说起来也是诗礼之家,纳个什么人做妾,总得稍存体面,忽然冒出这么一位姨娘,总该有个理由吧?
赵姨娘被遗忘的青春
有人给出过说法,说这是写贾政。贾政者,假正经也,别看整天绷着劲儿,品格端方,道德君子,想想他纳的什么人做妾,就可知骨子里的品位。这叫曲笔。
这一说,听起来有趣,但并不合情理。贾政什么品位,这可以先不说,问题是他想纳谁,并不由他自己说了算,总得经当时府里掌权人士点头认可。要照这么说,是当时贾府上下都瞎了眼?
这显然不是一部正常小说应有的逻辑。那问题出在哪?
出在赵姨娘被遗忘的青春。就在红楼世界里那群风姿濯濯的女儿的身影里,可以看到赵姨娘青春时代的影子,看到她过去的岁月。
这个影子,就是晴雯。晴雯是黛玉的副本,是黛玉的影子,这已被人说的太多,可要说晴雯是赵姨娘的影子,这似乎唐突佳人,荒谬,异想天开,罪过。
不过,未必如此。
晴雯美貌,在丫鬟堆里是出尖儿地美丽,可怎见得赵姨娘年轻时代就不美?
当年的贾政,不是二老爷,是二公子,地位正与后来的宝玉仿佛,而小说里可以看到,宝玉近身服侍的丫鬟,都要经过贾母怎样的甄别,袭人、晴雯容貌均为一时上选,那么贾府为公子纳妾,又怎会在容貌上等闲放过?
如果说赵姨娘工诗善书,或有什么贾府可图的家道背景,或许还另当别论。可并非如此。赵姨娘不通文墨,身份,身份极有可能是家生的奴婢,赵姨娘弟弟死前曾服侍贾环上学,姊弟俩身份可以由此大致推知。因此贾府当时选中她,容貌绝对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更何况,赵姨娘后来的女儿探春风采又如何?叫作一朵又红又香的玫瑰花。由女而及母,是最有力的旁证。
这一切,都可以说明,赵姨娘,必有过她花容照眼的青春。
而贾府的等级是森严的,能备位姨娘的,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个粗使的丫头。那么赵姨娘当年的地位,应与紫鹃、鸳鸯、袭人、晴雯相去不远。这样的地位,正可以使女儿的青春恣肆地绽开,那时的赵姨娘,身为人妾的屈辱,残酷的生存竞争,也许还很遥远,她的胸无城府,她的直肠直肚,她的不甘人下,正就是晴雯式的快人快语,真率烂漫,是山川秀气之所钟……
看过《红楼梦》的人,忘不了黛玉、宝钗、湘云、探春、香菱、晴雯、鸳鸯、平儿、紫鹃、龄官、芳官,这一群红楼女儿,忘不了那一派姹紫嫣红,鲜艳明媚。那么,如果让时光倒流几十年,在当年那另一群冰清玉洁的女儿上演的诗剧里,定可见到赵姨娘青春时代动人的身影。
然而,好花,不长开。一旦丫鬟们青春流逝,不再具有贵族生活的点缀装饰作用,那就开始另外一种活法,叫作发卖的发卖,配小厮的配小厮。赵姨娘身为人妾,算是得了上上签儿,攀了高枝。可攀了高枝又怎样?是离二十两银子的螃蟹宴越来越远,是为凤姐生日二两银子的贺礼而愁眉不展,是开始面对艰窘的生计:第二十五回里,马道婆来看赵姨娘,只见那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赵姨娘正粘鞋,于是开口要两块碎缎做鞋面,这时赵姨娘只有叹气:“你瞧瞧那里头,还有哪一块是成样的?成了样的东西,也不能到我这手里来!……”这样的光景里年复一年,再加上新一代少主包括自己亲生子女的作践,还能指望有什么青春的诗意存留?
照这一说,晴雯被逐和夭亡,倒正见她幸运。“霁月难逢,彩云易散”,这一死,生命就永远定格在那灿烂的青春,永远留下撕扇时小儿女的任情、病补雀金裘的温馨,令宝玉铭感在心,供我辈悲悼怀想。可假如晴雯不死,那她最好的结局,大抵是做妾。再假如她依旧心比天高,依旧爆炭脾气,则势必为自己利益锱铢必较,一点就着,势必兴风作浪,活脱一个赵姨娘的翻版。若是再经十几年岁月煎熬,红颜老去,那就更加面目可憎。
这就是在等待晴雯的岁月。赵姨娘的今天,就是晴雯的明天。那些为虎作伥、凶恶鄙俗的管家娘子,那些蝇营狗苟、昏眊麻木的“婆子”,也将是四儿、芳官、春燕一流的明天。相比于抄家这偶然外力摧折造成的风流云散,相比于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这,才是最为彻底的悲剧。[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