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疫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辣椒疫病
辣椒疫病俗称黑杆,是由辣椒疫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辣椒上的病害。辣椒疫病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发病为主。病菌可侵染根、茎、叶、果。在日光温室内发生普遍,是日光温室辣椒生产上毁灭性病害,发生严重时常造成绝收。
辣椒疫病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辣椒疫病主要发病盛期为保护地5-6月,露地6-7月。年度间早春温暖多雨、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有利于病害流行。
辣椒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深翻改土,对土壤、种子进行处理,加强管理,清除病株;再结合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名:辣椒疫病
别 名:黑杆
为害植物:辣椒
为害部位:根、茎、叶、果
病 原:辣椒疫霉菌
辣椒疫病症状
主根染病初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逐渐变黑褐色湿腐状,可引致地上部茎叶萎蔫死亡。茎染病多在近地面或分叉处,先出现暗绿色、湿润状不定形的斑块,后变为黑褐色至黑色病斑。病部常凹陷或溢缩,致使上端枝叶枯萎。叶片染病出现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病叶很快湿腐脱落。果实染病多从蒂部开始,出现似热水状、暗绿至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可使局部或整个果实腐烂,逐渐失水后成为黑揭色儡果可残留在枝条上。上述各染病部位的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表面可长山一层稀疏的白色霉层,这是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疫病在辣椒田里表现出明显的中心病株朴发病中心,发病中心多形成在低洼积水和土壤黏重地带。受害植株上部叶色深,下部褪色、叶片由下向上萎蔫,脱叶直至死亡。叶上病斑初呈水渍状,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病斑,病叶暗绿色,易枯缩脱落。果实多在蒂布发病,病斑水渍状扩展,向果面和果柄发展,病果呈灰绿色,后灰白色软腐,有时有深绿色同心轮纹。病果壳干缩二不脱落,潮湿天气病果壳产生稀疏白色霉层。[1]
为害症状
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
(1)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
(2)茎基部和茎节。茎基部和茎节分杈处发生成段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
(3)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2]
病原
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 Leonian,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1)形态。孢囊梗简单,菌丝状,淡色。孢子囊顶生,长椭圆形,淡色,顶端有乳头状突起,大小(27.6~55.8)μm×(15.5~31.6)μm。萌发时产生多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卵孢子圆球形,黄褐色,直径为15~28μm。病原还能产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黄色、单胞。在C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气生菌丝中等,无隔膜,孢囊梗分枝不规则,孢子囊形状、大小变异较大,近球形,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乳突较明显,大多1个,偶有2个,其厚度均小于5μm,孢子囊成熟后易脱落具长柄,孢子囊在水中易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带有鞭毛。
(2)寄主。这种病原可以侵染辣椒、番茄、茄子、南瓜、西瓜、白兰瓜、甜瓜、黄瓜、菜瓜等。
侵染
越冬与初侵染源。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寒冷地区病原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主要是病残体在土壤中带菌传染,随浇水传播。线虫为害造成根部伤口,病原很容易从伤口进入,造成植株迅速发病。传播特点。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中心病株出现到全田发病仅7天左右时间。中心病株的出现是全田发病的信号。中心病株出现后,在湿度满足的条件下可扩大侵染。
发生规律
(1)发病时期。中心病株出现时间,保护地辣椒在4月上、中旬,露地辣椒在6月上旬左右。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有利发病,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或浇水后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发病迅速。大棚内湿度大或棚膜上凝水结露的情况下,易发病。
(3)栽培因素。大水漫灌或雨后淹水的田块,凡浸泡在水中的茎、叶、果实都严重发病。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微量元素缺乏,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连年重茬的田块发病重。[3]
防治措施
对于辣椒疫病主要采用三种措施防治,分别为农业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技术、选择抗病品种。农业防治技术多为人工控制,因为*壤、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造成的辣椒疫病,投入时间较长且效率没有药剂防治技术高。药剂防治技术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辣椒疫病具有高效性。选择抗病品种进行防治能从根源上避免辣椒疫病的感染。
农业防治技术
(1)合理轮作 主要是实行2~3年以上轮作,避免与瓜类、茄果类蔬菜连作主要是避免病菌潜伏,轮作作物以十字花科、葱蒜等农作物为主。
(2)选用无病苗 需要事先挑选辣椒种子然后放置于温水 (55℃) 中进行浸湿时间约为30 min,冷却到30℃再浸种8 h进行催芽播种。其次是苗床的消毒工作避免病菌的残留。进行无病辣椒苗育种,施加有机肥对需栽种的种子进行消毒及床*消毒,采取人工排查法对病苗及时处理,并对该区域进行喷药处理,进而防止病菌继续扩散蔓延。
(3)合理控制大棚湿度 避免辣椒苗根部处有过多积水、控制浇水时间,避开中午采取早上浇水或太阳落山后浇水。及时进行排水沟建设及时排除大棚内多余的积水。
(4)加强辣椒大棚管理 注意保持辣椒种植区域内清洁及时施加有机肥,合理施用磷肥、钾肥从而提高辣椒植株抗病性,及时处理辣椒病叶、老叶进而降低辣椒大棚内疫病感染率。
药剂防治技术
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浓度控制为10 ml兑水150 ml避免浓度过高和过低进而影响其使用效果;均匀搅拌后拌种可包衣进行种植。 一旦发现种植区域内有病株出现,且处于辣椒疫病发病初期需及时用药物处理,可选用50%的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在病株出现的区域采用烟雾法或是粉尘法,及时喷施药物进行辣椒疫病防治。发现小面积的病株时也可采用药液灌根的方法封锁发病中心,一般采用甲霜铜可湿性粉剂或者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对病株根部进行灌根处理,喷洒时间为5~7 d共喷1~2次。选择抗病品种 据有关数据显示现在世界上已经培育出多达40多种的抗药性的辣椒品种,这些品种的优质的辣椒苗对于一般的辣椒疫病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这是辣椒种植史上重要的突破,经研究辣椒抗病的性状主要是由多种基因所控制,传统的杂交方法很难培育出理想的抗病品种,需要以基因工程为主要的生物技术进行培育。[4]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