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迪維希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迪維希語

迪維希語(ދިވެހި‎, divehi or ދިވެހިބަސް‎,divehi-bas),屬於印歐語系—印度語族,主要使用地區在馬爾代夫,也是馬爾代夫指定的官方語言,且有大約35萬的使用者。同時,位於印度拉克沙群島中央直轄區最南端的米尼科伊島也有1萬左右的母語使用者,但主要是迪維希語的一種方言「Mahl」。迪維希語的拉丁化名稱「Divehi」是在英語中出現的,此單詞根據迪維希語的「馬累拉丁(Malé Latin)」方案的讀音轉寫出來,這個詞現已被確立為迪維希語名稱的官方拼寫方法,也是馬爾代夫的常用拼法。而迪維希語的書面語則由「塔納字母(Thaana)」書寫。

簡介

迪維希語有數種主要的方言:馬累方言(Malé)、Huvadhu方言、Mulaku方言、Addu方言、 Haddhunmathee方言和Maliku方言。而迪維希語的標準語是馬累方言,也就是將首都馬累的語言作為標準語文。而Maliku方言主要使用區域在印度的米尼科伊島,官方名稱為「Mahl」。因此,許多人在提及印度米尼科伊島的迪維希語時,都採用了上述的單詞來指代該方言。迪維希語脫胎於Maharashtri Prakrit語(中古印度的一種語言),其形態和語音也與馬拉地語(印度語言)、孔卡尼語(印度語言)、僧伽羅語(斯里蘭卡語言)較為相似,但互相併不能實現交流。在演化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語言都曾對迪維希語產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而最主要的影響是來自阿拉伯語,其次來自法語、波斯語、葡萄牙語、印度斯坦語和英語。但影響往往是雙向的,如英語單詞「atoll」(中文:環礁),以及「dhoni」(中文:礁際帆船)就是取自迪維希語詞彙atolu和dōni。迪維希語的拉丁化名稱「Divehi」是由兩個部分構詞的:Div和vehi,意思是「島民」(islanders),後面可以接上Bas,意思是「語言」(language)。所以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島民說的語言」(Islanders' language)。首個致力於研究迪維希語的語言學家叫做哈利·查理斯(Harry Charles Purvis Bell),他給迪維希語起了這樣一個拉丁化名稱。Divehi這個名字和馬爾代夫這個國家的名字Maldives非常相似,是因為Maldives的後綴「-dives」和Divehi一詞有着相同的詞根,其在古印度語族中的含義是「島嶼」。

評價

迪維希語擁有大約八百多年文獻記載的歷史。最早的書寫樣式是在12、13世紀的數張銅片(lōmāfānu)上發現的,亦在珊瑚石上發現了一些鐫刻的碑文,其中最為古老的碑文據信是7世紀到8世紀出現的。迪維希語以梵語為基礎,獨立發展,與他族語言交往甚少,但到了12世紀情況有所轉變。在16世紀,迪維希語的書面語開始採用一種獨特的字母系統「塔納字母」來書寫,其方向和阿拉伯文一樣,從右到左,也與阿拉伯文擁有一些共同的元音符號和元音字母發音。迪維希語和僧伽羅語的歷史語言學研究的奠基者是來自德國的威廉·蓋格(Wilhelm Geiger,1856–1943,主要研究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和伊朗語族)。在對這兩種語言進行比較研究中,他認為迪維希語脫胎於僧伽羅語的一種方言,換言之,就是僧伽羅語的子語言。他亦推斷,約在公元10世紀之後,迪維希語是從僧伽羅語分離出來的,但是在馬爾代夫諸島和僧伽羅編年史中,都不曾發現這種說法。因此一種合理的解釋是,這種語言內部的分離是由僧伽羅移民導致的。然而此結論的缺陷在於,他所收集的資料並不足以證明這兩種語言的特殊關係。但無論迪維希語從何而起,語言學家都一致認為迪維希語是印度語族的一種語言,並且保留了部分古印度語言的形式。[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