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送范山人歸泰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送范山人歸泰山》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送范山人歸泰山》是詩人李白的五言古詩,是《全唐詩》的第176卷第37首。

范山人,李白在東魯時的友人,名字、生平不詳。李白詩中有《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之范居士,杜甫詩中《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之范十,與此范山人可能同為一人。此詩為李白辭朝歸東魯時所作。

此詩前兩句運用鋪敘手法着重突出范山人抱白鶴回泰山的景致,既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雞」、「白犬」更美。第三四句描繪范山人抱白鶴與詩人的距離漸漸拉遠,由近在咫尺,直至仍能清晰可見。第五六句講述詩人巧妙地以紅日為襯托,范山人抱白鶴仍能依稀可見。末兩句描繪一幅雲朵遮白鶴、人影望不及的遠景。

此詩在色彩的點染上頗具匠心。從詩人對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捨的目送中,直到「雲生望不及」,表達出李白對范山人的一片深情,亦寄予出李白對求仙學道的嚮往之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范山人歸泰山[1]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送范山人歸泰山》

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雲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白話譯文

東魯范山人抱着求仙的願望,告別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間。

過去南天門,日觀峰即可登攀。

多少雲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時回還?

詞句注釋

魯客:指范山人。

魯客抱白鶴:據《抱朴子》載:「欲求仙革,入名山,帶靈寶符,牽白犬,抱白雞,以白鹽一斗及開山符檄著大石上。」《續博物志》又載:「學道之士,居山宜養白雞、白犬」。這裡說「魯客抱白鶴」,既寓有求仙學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雞」、「白犬」更美。

天門:指泰山的南天門。《初學記》引《泰山記》云:「盤道屈曲而上,凡五十餘盤。徑小天門、大天門,仰視天門,如從穴中視天窗矣」。

日觀:日觀峰。在泰山玉皇頂東南。為岱頂觀日出處。「旭日東升」為岱頂四大奇觀之一。

鑑賞

「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鮮明,但詩人讓他「抱」上一隻「白鶴」,這樣就引人注目了。於是,李白的目光隨着這片白色的行進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瞭然在目;「杳在青崖間」,距離遠了,看上去更小,但因為出現了青色(「青崖」)作為襯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更高了,更遠了,更小了,這時,詩人又巧妙地使用紅色(「日」暗藏着紅色)作底,所以還依稀可見;最後,「雲生望不及」,「白鶴」終於被飄浮的雲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見了,佇立送行的詩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悵之情:「此去何時還」?

此詩完整再現了初唐送別詩三部式的結構。首先,詩人用首聯「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介紹了送別事件以及友人的去處。其次,詩人用中間兩聯按時間順序進行風景的描寫,友人離開初期是「初行若片雲,杳在青崖間。」接下來是「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最後,詩人用尾聯抒發別情。從詩人對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捨的目送中,直到「雲生望不及」,表達出李白對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2]。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讚,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3]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

視頻

「最」低調的大詩人:一首詩擊敗李白杜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