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適合一個人安靜品讀的詩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靜夜思》
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適合一個人安靜品讀的詩詞宋代蘇軾在《與侄書》中寫道:「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1]

生活也是如此,絢爛之極歸於平淡。

只是生活雖清淡如水,卻總能激起層層細膩的波紋。日復一日,山環水繞,悠然自得間,處處皆是悅目的風景。

生活並非匆匆趕路的過程,而是細細品味路途中的每一刻。在那些平凡而寧靜的日子裡,不急不躁,不爭不奪,卻能收穫歲月的溫柔饋贈。

推薦一首適合一個人安靜品讀的詩詞給你。

安靜的時候,感受到細膩的美好。

靜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26歲時,正值青春年華,才華橫溢卻在仕途上尚未嶄露頭角。於是他離開家鄉,四處遊歷,尋找施展才華的機會。在遊歷中,在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望着天上的明月,思鄉之情不禁湧上李白的心頭。月光透過窗欞,灑在他的床前,營造出一個寧靜而孤獨的氛圍。正是這種氛圍,激發了他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促使他創作出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篇。

詩人在夜晚凝視明月、思念故鄉的情景,意境深遠,讀來令人感同身受。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柳宗元參與了王叔文集團發起的永貞革新運動,但改革因遭到反動勢力的強烈反對而失敗。柳宗元因此被貶為永州司馬,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

在這一時期,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重創,生活也陷入困境。在這樣的逆境中,柳宗元的文學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通過詩歌來表達內心的苦悶與孤獨,同時也展現自己對理想和信念的堅持。《江雪》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柳宗元在《江雪》中,以簡潔而生動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靜謐而孤寂的冬日雪景。畫面中,千山萬徑被皚皚白雪覆蓋,一片蒼茫,仿佛整個世界都陷入了沉寂。在這片寂靜之中,一位老漁翁獨自坐在小舟之上,身披蓑笠,手持釣竿,靜靜地垂釣於寒江之上。四周的雪景與江面的冰寒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出漁翁的孤獨與堅韌。

漁翁的身影在雪景中顯得格外渺小,卻也格外堅定。他不為周圍的寒冷所動,不為世俗的喧囂所擾,仿佛與世隔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種超然物外的寧靜與淡泊,正是詩人內心世界的寫照。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頓的逆境中,柳宗元以漁翁的形象寄託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寧靜與淡泊。

鹿柴》·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了輞川別業。輞川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地方。王維在此地度過了許多寧靜而閒適的時光,並創作了大量描繪山水田園的詩歌。

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共同編成了《輞川集》。《鹿柴》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柴》以其細膩的筆觸,精心勾勒出一幅空山幽靜的圖景。空曠深遠的山谷之中,偶爾傳來的陣陣人語聲,在這寂靜中顯得格外清晰。

陽光透過稀疏的雲層,斑駁地灑落在山林間,光影交錯,形成一幅幅光與影的美妙畫卷。

靜謐而深遠的空山,讓人忘卻塵世的喧囂與煩惱,只想沉浸在這份寧靜與美好之中。詩中幽靜與深遠,讀來讓人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超脫世俗的寧靜與祥和。


山居秋暝》·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時期,張九齡遭到李林甫等權臣的排擠而被迫下台,朝政自此開始步入昏暗。這一政治變動對王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他對官場生活逐漸失去興趣,轉而將情感寄託于山水之間,追求一種恬靜淡泊的生活方式。

他在終南山下建造了別墅,過上了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這首詩很可能是王維隱居終南山下的輞川別業時創作的。

王維以其細膩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一幅雨後山林的寧靜美景。詩中,一場秋雨剛剛停歇,山間空氣清新而濕潤,仿佛一切塵埃都被洗淨,只留下一片空靈與寧靜。月光如銀,透過稀疏的雲層,灑在蒼翠的松林之上,松針在月光的照耀下閃爍着柔和的光芒,仿佛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銀紗。

清泉在山石間潺潺流淌,水聲清脆悅耳,迴蕩在空曠的山谷之中。泉水的流動不僅打破了山林的寂靜,更增添了一份生動與活力。讀來仿佛置身於其中,讓人的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所有的煩惱都被這山間的清新與寧靜中溶解,只剩下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獨坐敬亭山》·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位於今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亘十餘里。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遊歷賦詩的勝地。

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李白在經歷了多次政治上的失意之後,被迫離開了長安,開始了四處漂泊的生活。在宣城逗留期間,他拜訪了自己的族叔李陽冰,並停留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李白遊覽了敬亭山,創作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長期漂泊,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李白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作品相較年輕時增添了許多孤寂之感。

詩人獨坐敬亭山,看着鳥兒飛盡,孤雲飄散,與山相對無言。透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感,也表現出一種超脫與自在。


秋夜寄邱員外》·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邱員外,即邱丹,排行二十二,曾官倉部員外郎,後選擇隱居平山(或臨平山)。與王維是好友。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年)或五年(789年),韋應物擔任蘇州刺史。在這一時期,他經歷了仕途的波折和人生的諸多變遷,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隱逸生活的渴望成為他詩歌創作中的核心主題。

深秋的夜晚,韋應物獨自漫步,在空曠的山野中感受着初秋的涼意。在這寧靜而微帶寒意的夜晚,他心中不禁湧起對遠方友人邱員外的深切思念。於是揮筆寫下這首詩,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對友人的懷念。

從容書寫,淡淡用墨,雖只是用簡單的言語表達對友人的關心卻情感深沉,意味深遠,讓人感受到一種悠長的韻味,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劉長卿生活在中唐時期,這是一個政治動盪的時代。安史之亂帶來的社會動盪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內心產生了尋找一片寧靜淨土的渴望。戰爭的創傷和政局的不穩定,讓他更加嚮往一種寧靜、淡遠的生活。道教的盛行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

某個春日,劉長卿徒步前往山中,去拜訪一位長久以來一直仰慕的道士。當他抵達道士的隱居之所時,卻發現道士不在。儘管他四處尋找,卻依然未能見到道士。雖尋人未果,但周圍的寧靜環境卻讓他感到心曠神怡,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詩。

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道人隱居之地的清新、幽靜與神秘,傳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渴望和對人生的深邃思考,也展現了詩人在紛擾世界中追尋心靈寧靜的嚮往。

讀來讓人心生愜意,獲得那份久違的寧靜和淡然。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邊疆戰事頻繁,許多士兵被徵召戍邊,導致無數家庭分離。

仲春時節,萬物復甦,桑樹枝頭新葉繁茂,生機勃勃。在秦地獨自生活的妻子,看到這滿眼的春色,不禁觸景生情,心中充滿了對遠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的思念。她期盼着丈夫能夠早日結束戍邊的辛勞,回到她的身邊。

她想象着,遠在燕地的丈夫,此時此刻,面對着如碧絲般柔嫩的春草,也一定會被這春天的氣息所觸動,萌發出強烈的思鄉之情,渴望着能夠早日回到溫暖的家中,與她團聚。

思念之情就像那綿延不絕的芳草,無論距離多遠,都難以割捨。當你思念某個人的時候,不妨讀一讀這首詩,或許能夠在這春意盎然的詩句中,找到一絲慰藉和共鳴。


漁歌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在唐代,隱逸文化日益盛行,眾多文人墨客紛紛選擇遠離塵囂,隱居于山林之中,以尋求心靈的寧靜與精神的自由。張志和便是這一潮流中的典型代表,他的隱居生活不僅為他帶來了內心的平和,也為他創作《漁歌子》等作品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和素材。

張志和在隱居於太湖地區時,自稱為「煙波釣徒」,享受着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他遊歷了江南的水鄉,被當地的山水風光和漁人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他嚮往漁人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

青山在細雨中顯得更加蒼翠,江面上的漁舟輕輕搖曳,天空中的白鷺展翅翱翔,兩岸的紅桃在雨中更顯嬌艷。雨幕的籠罩下,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綠色的蓑衣,不懼斜風細雨,安然地垂釣,與世無爭。

最美好的時光莫過於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可以靜靜地待着,不受外界的干擾,享受難得的寧靜與自在。

漁翁》·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公元806年(唐憲宗元和元年),柳宗元因參與永貞革新而被貶至永州(今湖南零陵)。經歷了政治上的沉重打擊,心情壓抑。為了排解心中的鬱悶,柳宗元寄情於當地的山水之間,下了許多吟詠永州地區湖光山色的詩篇,《漁翁》便是其中一首。

在《漁翁》這首中,柳宗元以漁翁為象徵,描繪了漁翁在山水間的自在和隨遇而安的生活,傳達了自己超然物外、追求心靈寧靜的情懷。漁翁的形象成為了柳宗元情感的投射,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之後,試圖通過與自然的融合來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內心的平和。

夜幕降臨,漁翁將小船輕輕靠在西山腳下,在此停宿。清晨醒來時,取水燃起竹子燒火,開始準備早餐。隨着旭日的升起,清晨的霧氣慢慢散去,四周一片寧靜,沒有一絲人聲的打擾。一聲欸乃,漁翁搖動船櫓,青山綠水的美景盡收眼底。回望天際,只見江水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山上的白雲在天空中悠然自得地舒捲着,訴說着自在與寧靜。

在青山綠水的懷抱中,所有的疲憊和煩惱都能得到釋放和治癒,讓人的心靈得到徹底的放鬆和恢復。

《夜歸鹿門山歌》·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岩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景龍二年(708年)至先天元年(712年)間,孟浩然四十歲,隱居湖北省襄陽市鹿門山。

鹿門山隱居期間,仕途失意的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以及隱逸生活的閒適與自在。這種心境的變化促使他創作了《夜歸鹿門山歌》這首詩。

天色漸漸暗淡,黃昏的餘暉中,遠處山寺的鐘聲悠揚地響起,迴蕩在空曠的山谷之間。行人們三三兩兩地沿着沙岸緩緩向江村走去,獨自乘着小舟,向鹿門山的方向划去。月光如銀,灑在鹿門山上,使得山間的樹木在夜色中顯得朦朧而神秘。

夜歸鹿門時,只有我和這片寂靜的山林相伴,遠離塵世的喧囂,享受着與自然的親密無間。夜晚的山林,讓人的心靈得以徹底地安靜下來,細聽鳥雀的鳴叫、蟲兒的低語,也可以聆聽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歡愉與平靜。


品令·茶詞》·黃庭堅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體靜,只輪慢碾,玉塵光瑩。

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

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黃庭堅一生輾轉沉浮,流浪多地,與家鄉漸行漸遠。他好品茶,與他而言,茶的氣息中蘊染着他一腔念舊懷遠的滄桑之感。這種經歷和情感使得他在品茶時產生了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從而激發了創作這首詞。表達了自己超脫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閒暇的時光里,煮一壺清茶,靜靜地品味那流淌的歲月。就像在孤獨的夜晚,對着一盞孤燈,忽然有故人從遙遠的地方趕來與你相會。這種難以言喻的美好,只能用心去體會,只有真正品茶的人才能領略其中的韻味。

品一杯茶,仿佛是在與一位久違的朋友進行心靈的對話,那份自在與恬淡的時光,最適合一個人靜靜地享受。茶香裊裊,思緒飄遠,讓心靈在寧靜中得到片刻的休憩和滿足。

石魚湖上醉歌》·元結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石魚湖,位於今湖南省道縣(古稱道州)附近,是一處風景秀麗的山水田園之地。元結在唐代宗時期曾任道州刺史,親身體驗並欣賞到石魚湖的美景。

石魚湖上作序》中,元結細緻地描繪了石魚湖的自然美景和周圍的人文氛圍,並說明了創作《石魚湖上醉歌》的背景。根據序文的描述,泉水的南邊有一塊獨立的石頭位於水中,其形狀宛如遊動的魚,魚身的凹陷處可以用來盛酒。湖水的邊緣環繞着許多傾斜相連的石頭,石頭上適合人坐,湖水可以承載小船載酒,還能繞着石魚迴旋流動。因此元結將這個湖泊命名為石魚湖,並在湖上刻下銘文,供後來者觀賞。

詞中描繪元結與友人在石魚湖上飲酒作樂的場景,表達了自己淡泊仕途、嚮往歸隱的情懷。

人生中最令人愉悅的事情之一,莫過於擁有自在。

自在地品味美酒,自在地放聲高歌,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受他人目光的束縛。

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享受那份無拘無束的自由,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人間之美,莫過於那些細膩而寧靜的時刻。想象一下,煙雨濛濛中,斜檐下的水滴輕輕敲打着地面,仿佛在演奏一首歡快的樂曲。清澈的流水緩緩穿過庭院,帶來一絲絲清涼和生機。晨霧還未完全散去,一片寧靜的空間。獨自駕着小舟,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前行,感受着時間的流逝。

人生就像一次又一次的起伏,每一天都是一朝一夕的累積,日子在平淡中悄然流逝。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不妨做一個安靜的觀察者,放慢腳步,靜下心來,聆聽花朵綻放的聲音,觀賞雲彩的變幻。

在這樣的寧靜中,感受生活的美好,體會內心的平和與滿足。[2]

願君安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