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透過窗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透過窗戶》收錄了作家巴恩斯在《紐約書評》《倫敦書評》《衛報》等處發表的十七篇文學評論及一則短篇小說。評論對象包括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奧威爾、吉卜林、福特、梅里美、維勒貝克、海明威、厄普代克等人。

作為英國當代文壇首屈一指的小說家,巴恩斯亦是一位優雅風趣 的文學評論家。在他的筆下,作家的形象躍然紙上:奧威爾的寄宿學校經歷如何影響着他的寫作?吉卜林每年都在法國自駕游,對法國他有怎樣的情愫?伊迪絲·華頓預支八千美元天價稿費匿名贈予亨利·詹姆斯;莉迪亞·戴維斯對《包法利夫人》不是很有熱情,但她的譯本卻是蕞好的……

透過這一扇扇文字之窗,我們看到了什麼是最好的小說,以及關於生活的真相。

◎ 英國首屈一指的當代作家、布克獎常客朱利安·巴恩斯

《倫敦書評》《衛報》《紐約客》……文學隨筆首度結集

巴恩斯曾以成名作《福樓拜的鸚鵡》引爆文壇。這本隨筆集裡有:奧威爾的大象、福特的普羅旺斯、吉卜林的汽車、梅里美的古城堡、厄普代克的兔子……

◎他尋訪真相,引出作家生平與創作的枝枝蔓蔓。真實還是虛構?

這些事物讓他樂於回家:浴室、扶手椅、薄荷醬、燒得正好的新鮮土豆、黑麵包、果醬、用真正的啤酒花做的啤酒。(奧威爾)

在旅行時,他卻像一位中產階級的汽車狂人。他喜歡計算行程公里數;也記下了車子每一次爆胎的經歷。(吉卜林)

大名鼎鼎的作家們會端出什麼食物來呢?…提及海明威,他們眾口一詞,認定他面前會放着一大堆烤肉、青槍魚排和水牛肉塊。他一隻手端一杯啤酒,一隻手握一把超大號刮刀,被大伙兒簇擁着。(海明威)

◎透過作家的生活,看見什麼是「最好的小說」。

Quotes

小說不會機械地前進,它們會像生活一般彷徨、停頓、懶慵。

獨處,但有人為伴:這就是讀者的矛盾處境。

偉大的作家都深諳脆弱為何物。

到了晚年,早期的記憶悠悠回歸,這些記憶彌足珍貴,假如將它們寫成一個單層次的回憶錄式的故事,那未免太浪費。

翻譯不僅需要精通技藝,還需要想象力,把自己偽裝成另一個作家。

◎ 特別收錄短篇小說《致敬海明威》,三幅當代寫作圖景,致敬「永遠不能被打敗的」大師。

媒體評價

一本令人欣喜的、充滿智慧的文學隨筆集。——《金融時報》

妙趣橫生,它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有關小說及其作者的寶庫。——The Millions

法國與死亡反覆出現,巴恩斯是這兩個領域敏銳的觀察者。——《獨立報》


作者簡介

朱利安·巴恩斯 Julian Barnes:出生於1946年,英國當代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最傑出的作家之一。」

他是各大文學獎項的常客,曾獲毛姆獎、梅第奇獎、費米娜獎、布克獎、大衛·柯恩文學獎、耶路撒冷文學獎等。與伊恩·麥克尤恩、馬丁·艾米斯 並稱「英國文壇三巨頭」。代表作品包括《終結的感覺》《福樓拜的鸚鵡》《時間的噪音》等。

譯者簡介

郭國良:浙江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博導,翻譯學研究所所長,中華譯學館常務副館長,中國翻譯協會理事,浙江省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代表譯作有《贖罪》《終結的感覺》《水之鄉》《無可慰藉》《月亮虎》《被釋放的祖克曼》《瓦爾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評》等。

原文摘錄

他對物質享受、服裝、時尚、運動和任何形式的無聊之事都絲毫不感興趣——除非那種無聊活動能像海濱明信片或青少年雜誌一樣引發某種更廣闊的社會思考。他喜歡樹木和玫瑰,很少提到性。他偏愛的文體散文,也是典型的英式文學。此外,他一人獨行、專講真話、不近人情,而這一點,英國人常自詡說,還有什麼能比這一點更具英倫風範的呢? 對於一位作家而言,懦弱往往要比勇敢更為有趣,正如失敗要比成功更為精彩。

書評

法國漫畫家桑貝的一幅作品描繪了一家二手書店的模樣。樓上的一個房間裡,高高的架子上擺滿了書籍,而地板上空空如也,也沒有客人,只有一隻燈罩兀自懸着。右邊,是琳琅滿目的歷史。左邊,是對應排列的哲學。徑直往前是一個差不多的區域,不同的是還嵌有一扇可俯視樓下街角的窗戶。街角的左側正走來一位瘦小的男子,戴着頂帽子。拐角的右側走來了一位瘦小的女子,也戴着頂帽子。他們還看不到彼此,但是從我們這個有利位置來看,他們馬上就要碰面了,也可能會撞個滿懷。某些事情就要發生,我們即將見證。書店的這個部分就叫作小說。

簡而言之,這活生生的畫面,正是我作為一名讀者同時也是一名小說家所一直深信的。比起任何其他形式的寫作,小說更能闡釋並拓展生活。當然,生物學也能解釋生活。傳記、生物化學、生物物理、生物力學和生物心理學也能解釋生活。但所有的生命科學都沒有傳記小說來得高超。小說告訴我們生活的終極真理:什麼是生活,我們如何生活,生活何為,我們怎樣享受和珍視生活,生活是如何走入歧途的,我們又是如何失去它的。小說是思維、心靈、眼睛、生殖器、肌膚之間的對話,也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交流。何為個體,何為社會的一部分,何為孤獨。獨處,但有人為伴:這就是讀者的矛盾處境。孤獨地聆聽着作者在悄無聲息中訴說你心中所想。而且—更大的悖論是—這位作者是死是活都無關緊要。小說使從未存在過的角色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你身邊,他們就像你的朋友一樣真實,也使已故的作者像新聞播音員一樣富有生氣。

因此,本書中大部分篇什都關涉小說及其相關體裁:敘事詩,散文,譯作。同時也探究小說的機杼、成因以及弊端。歸根結底,我們是敘事性動物,也是答案的探求者。蕞好的小說極少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別具匠心地提出種種問題。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