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均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邦均镇位于蓟州区西部盘山南麓(北纬39°59′,东经117°15′),西距北京76公里,南距天津90公里,东距唐山104公里,东北距县城13公里。京哈、宝平公路纵横穿越,邦喜公路以此为起点,与津蓟高速公路相邻,京秦铁路、大秦铁路横贯镇北,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1]
历史由来
邦均镇历史悠久。“邦均”地名之由来,说法很多。其一,邦均原名“邦君”,意即邦国之君。据历史文献记载,周文王临死时,嘱托其弟召公奭辅佐武王。武王灭商后,就封他的叔父召公奭于燕,以报答他的辅佐之恩。于是,召公在这里建立都城,取名“邦君”城,后来演衍成了“邦均”。其二,邦均原名“商君”,相传,秦国改革家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商君店。也意指商贾云集之地。唐太宗东征高丽,途经此地。问大将军薛仁贵这里叫什么名字。薛仁贵回报说叫商君店。李世民一听“伤军”二字,眉头一皱。这出征未捷先伤军未免有点不吉利。不行,得改名。改叫什么呢?李世民说,改成帮军吧,帮助我大军东征成功。故改名“帮军店”。东兵马、中兵马、西兵马、东草场、西草场等村皆因唐太宗驻军而得名。后民间演化“帮军”为“邦均”。其三,邦均原名“困龙镇”,传说北山一条黄龙经常来镇上作乱害人。后来,人们用火把龙困死在镇上,故此得名。唐太宗东征兵败,逃至此,听说这个镇叫“困龙镇”,很是烦恼,便召集大臣商议更改地名,遂改为邦君(均)。三种说法,孰是孰非,由于历史久远,无法明辨。清道光十一年(1831),称邦均镇。
社会事业
邦均镇历史悠久,所辖区域内有汉墓群,商周遗址,关帝庙,清真寺等古迹。相传战国后期商鞅曾宿店于此,称商均店。唐朝李世民东征高丽途径此地,更名帮君店,后演变邦均店。清道光十一年(1831),称邦均镇。自古以来,邦均镇村落集中,人口密集,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逐渐成为商家云集之地,有“京东第一镇”之美称。邦均镇已发展成为蓟县西部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并辐射三河、平谷、大厂、宝坻、遵化、玉田等县。
自然资源
邦均镇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良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镇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主要矿产有矿泉水、紫砂页岩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等;种植业(苗木花卉)和养殖业(蛋鸡、生猪)逐渐成为该镇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01年,邦均镇与李庄子乡合并,现辖43个行政村,镇域总面积34.73平方公里。截止2002年底,全镇总人口为32491人,镇域人口密度为935.53人/平方公里。全镇耕地总面积27237.1亩,人均0.908亩。[2]
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邦均镇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邦均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使经济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二十年的改革和建设,邦均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转轨变型,社会各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汽车改装、建筑建材、地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畜禽养殖、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2003年,邦均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71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也日趋完善,工商、税务、银行、邮电、电信、医院、饭店等应有尽有,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邦均镇是天津的苗木大镇,发展苗木业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全镇共发展苗木专业村20个,种植农户4200多户,主要品种有桧柏、侧柏、黄杨、月季等50多个,面积1.3万多亩。从2006年8月,邦均镇投资800万元,规划建设了占地600亩的华北苗木批发市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邦均镇筹资70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870平方米、全国首家“沼气+秸秆气”混合供气站,日处理粪便垃圾90吨,产混合气1000立方米,可供3500户居民炊事用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