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橋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邵家橋中學位於邵家橋鎮集鎮所在地,距縣城16公里,環境優雅,人傑地靈,緊臨貴州母親河烏江之濱,東有太陽頂,南有兩江口,西有文筆峰,北有騰龍峽等四大自然奇觀;並以文筆峰遙相呼應,落差較大,校內有380餘步台階,是典型的階梯校園。
學校發展
邵家橋中學始創於1921年(民國十年)春開辦,時國民政府批准邵家橋開辦學校,起初是私塾、國辦兩種辦學合為一體。分出私塾後,校名為邵家橋初級小學。1930年(民國十九年)縣長唐茂宏派譚典三到邵家橋開辦學校,仍為縣立邵家橋初級小學,直到1940年均是縣立初級小學,先後擔任校長的有譚典山、劉維綱、裘典成、邵容光四人;1940年校長邵容光是中共地下黨員。他任職期間,教唱《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在太行上》等革命歌曲,帶領學生街頭上傳抗日救國,募捐支援抗日將士等活動;1941年國民黨實行新憲制,聯保改成了鄉,在鄉長鄧萬祿,校長陳守仁,為思南沿堯鄉第一中心小學校。1945年校長孫榮縣。1946年校長安熹。1947年至1949年校長周佐德。1949年冬思南解放,當時土匪猖狂,社會秩序混亂,學校停辦。1950恢復短期內曾為唐喬小學分校。不久學校以地命名,改為邵家橋小學,縣府派彭文堃任校長。1957年底反右,彭文堃成為右派,革職返家。從1958年起邵中邦擔任校長;60年代後期,中央號召:「讀小學不出大隊,讀初中不出公社,讀高中不出區,有條件要上,沒條件也要上。」這樣沿江公社小學成為戴帽中學。1972年沿江公社小學正式更名為沿江公社中學,期間鄧萬強、何順才、許義文、邵中邦先後任校長。1992年撤併建後,正式更名為邵家橋初級中學。
歷經99載耕耘,現已發展成為了一所具有1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36人的農村寄宿制初級中學。教職工編制91人,現有本科76人,專科11人;高級職稱29人,中級職稱29人,初級職稱28人,未定級6人,科員2人,市級骨幹教師[1]2人,省級名師工作室2個,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
學校簡介
學校現占地面積30951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6826.28平方米。其中教學樓2棟3776平方米;實驗大樓1棟900平方米,學校綜合辦公樓1棟2100平方米:教師宿舍3棟5231.33平方米;新建兩棟學生宿舍,總面積3275平方米,學生食堂800平方米和460平方米的廁所,4個籃球場,1個250米跑道的綜合運動場,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活動場所。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綜合樓設有可容納260人的多功能教室,同時設有音樂教室、舞蹈室、美術教室,圖書室、理化生實驗室、錄播室及電子備課系統。邵家橋中學旨在思南縣域內農村學校,打造「四個一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學生、一流的文化內涵)。
辦學理念
厚德博學、和諧發展,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辦學目標:以人為本,尊師愛生,培養健康自信、習慣良好、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文化引領,熔鑄精神,營造人文雅致、獨具特色、勵志育人的校園環境。辦學思路:以德立校、質量強校、科研興校。管理方式:全天封閉、準軍事化管理。辦學特色:弘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潛力,學校開設音樂班,舞蹈班,樂器班,美術班,體育興趣班,作文提高班等各種特色興趣班。
辦學思路
近年來,學校在秉持和弘揚思南「教化為先的敬學傳統、堅守求真的教師品格、全人生態的育人理念、中和創新的辦學思路、致知躬行的課程體系、探究互助的課堂機制、精細聯動的管理格局、綠色人本的學校文化」,鑄「智慧[2]山水.學在思南」品牌效應的指引下,充分發揮「四環一體.全人課堂」課改模式,加強內部管理,狠抓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在教育教學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教師在縣級以上刊物發表或獲獎論文560餘人次,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獎900多人次。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更是每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面對新形勢,挑戰與機遇並存,邵家橋初級中學恪守「傳承文明、啟智求真」的校訓,打造一所辦學有特色、教學有特點、學生有特長、有別於縣城不同於農村的窗口學校!
邵家橋中學辦學理念
厚德博學和諧發展,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育人目標傳承奮發一生的精神文明鑄造一生的品格啟智享用一生的智慧
求真引領一生的視野尚學伴隨一生的知識致善幸福一生的情趣
進取提升一生的能力厚德受用一生的習慣增強惠澤一生的體質
辦學方略質量立校隊伍強校文化潤校科研興校社團活校服務暖校。
參考文獻
- ↑ 骨幹教師的十種能力,讓你在教師的路上越走越順 ,搜狐,2020-01-22
- ↑ 智慧到底是什麼?智慧到底是什麼? ,搜狐,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