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邵家营下辖于腾冲县猴桥镇永兴村,海拔1945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2000毫米,距缅甸50公里,整个村落1000多人,均为邵姓,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烤烟、核桃农作物。
基本概况
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邵家营,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海拔1945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2000毫米,距缅甸50公里,整个村落1000多人,均为邵姓,邵姓祖上历代为官,宋英宗时邵亢被封吏部尚书,明朝邵玉将军奉旨征讨滇西陇川,平叛后率军队在此屯田戍守,此支系随后落业于腾冲,清雍正年间,邵姓祖上邵贵文三兄弟为避边疆战乱,再次举家迁移深山至现在,现在仍然保留几百年的传统。因地处偏僻,比较落后,邵家营历代崇尚读书,被周围村镇一直传为佳话。
地理特点
该行政村隶属猴桥镇,地处猴桥镇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到镇政府所在地的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城50公里,森林覆盖面积较大,高山古木,林翠苍松,村落附近涓涓泉水,常年由山林中流淌而至,四季鸟语花香,可谓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邵家营村落所在地由于交通落后,多年来当地人只对森林进行传统砍伐,所以山林树木破坏较少,至今多处古木参天,空气清新,景色醉人,随处可以看到飞禽走兽的嘻嘻追逐。
2012年10月,国家开始拨款在该村修水泥路面,目前已经开工,计划1年结束。[1]
重要景观
小河尾巴(河流名称),是邵家营最主要的河流,从村庄门前蜿蜒流过,水源来自原始森林,小溪汇流成河,常年清澈透明,宛如天仙玉带遗落人间,多年以来这条河流一直默默为邵家营的水力辗米、水力磨面提供无偿动力,河里主要有山花鱼、上树鱼(当地人称石扁头)。
老山头风景
老山头(山名),是距离邵家营最近的原始森林,距离村庄1公里,由于山势陡峭险峻,到处是几百年的古树自然丛生,树木之间盘根错节、藤萝密布,成了动物的乐园,野鸡、野猴、麂子成群,欢叫声清脆悠远,让处在山边的人感觉阴森恐怖。
槟榔江风景介绍
槟榔江的芭蕉林流域距离邵家营12公里,约30分钟车程,槟榔江古称海巴江,属大盈江右支流。源于腾冲县古永尖高山南侧,入境后,南向流至盏西乡勐乃寨前与支那河交汇,纵贯盏西坝,接纳勐龙、小关、邦别、芒牙等河,于芒章乡芒章村人谷,流至新城乡接纳南当河人盈江坝与南底河交汇人大盈江。江道长127.25公里,盈江县境内长68.25公里,流域面积2249平方公里,江水穿峡谷, 绕山村,沿途点缀着无数边地风光美景,江中多奇石,有的状如蜂窝,有的大如房屋,经千万年江水的冲刷,千奇百怪,俨然是一座天然石雕公园。这里的傈僳族不同于怒江一带的傈僳族,他们的服装艳丽,民居、歌舞、食宿等有着鲜明的特色,“上刀山,下火海”的刀杆节就是在这里举行。
邵姓介绍
邵姓当今中国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召公,即召(shào)公奭(shì),又称“召伯”、“邵伯”,姓姬名奭。周初王室的重要辅佐大臣,燕国的奠基者,历经文、武、成、康四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寿长者,《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他死于康公二十四年,生年则不详。一般认为是西周宗室,周之同族,应与武王、周公旦平辈;另一说是周文王庶子。因采邑在召(音同邵),召地在今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邵伯。他曾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北燕,建立燕国,但他派长子克去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镐村附近)任职,其后一支后裔世袭公爵,一直在王室辅佐周天子。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与周公旦、太公望共列为“三公”,与周公旦分陕(今河南陕县)而治,“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他常巡行乡邑,曾在甘棠树下决狱治事,在他的治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诗·召南》有《甘棠》篇记其事,后因以“召棠”为颂扬官吏政绩的典故。召公为西周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其勤政爱民的思想,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讲“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显见召公非文王子。同篇,“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可见召氏为周之族长。但文王兄弟有虢,王季兄弟有太伯、仲雍,则召氏为太王兄弟或周之早期宗族。
源于地名
出自春秋时期楚国邵陵,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邵陵,古称召(音shào)陵,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就是今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至召陵。”其实,邵陵在史籍《春秋公羊传》中早就被称作为“召陵”。战国时期,魏国在建立了召陵邑。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改召陵为县,属陈郡。汉朝时期,召陵县改属于汝南郡。三国时期属曹魏,仍沿汉制。到了两晋时期,召陵属颍川郡。古代原住召陵直民,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召氏,后在晋朝时期因避晋讳,召陵改称为邵陵,召氏亦改称邵氏。
地图地址
云南省腾冲县猴桥镇邵家营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