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怀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怀颖
]
国籍 中国
职业 乒乓球运动员


郑怀颖,福建人,家住福州水部,格致中学学生。70年代饮誉世界乒坛,是世乒赛女团冠军主力队员,为“乒乓外交”主力成员。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因“文革”停止参赛的中国队,第一次派出以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李景光梁戈亮为主的男队和以林慧卿郑敏之、郑怀颖为主的女队。这批运动员在赛场内外与美国球员友好交往,邀请美国运动员来华访问。他们因担当了打开中美坚冰的使者,而被称作“小球推动大球转”的功臣。在当时的电视纪录片“新闻简报”中,时常出现扎着齐肩小辫的这位福州姑娘。郑怀颖身体不好,得伤寒病时,叶剑英元帅曾亲自为其开药方,因长征中红军对付伤寒症很有些办法,叶帅积累了不少偏方。郑怀颖生病期间,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也曾专门问候她。退役后,郑怀颖当过中国青年队教练,培养出齐宝香耿丽娟等多位世界冠军,后曾赴台湾执教。其夫也是中国国家队主力队员,上海人,后来郑怀颖随夫定居上海,夫妻俩在上海浦东办过乒乓球学校,这个学校学员曾作为上海浦东队参加市运会。

人物介绍

郑怀颖这个名字,对于资深乒乓球迷来说如雷贯耳,她不仅获得过第3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女子团体冠军,还是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的亲历者。这位当年叱咤球坛的乒坛女将,如今是徐家汇社区乒乓球队的一员。“乒乓”二字对她的含义,也从竞技体育变成了快乐源泉。

9岁开始打乒乓,在退役之后还担任国家青年队和上海队的教练,乒乓球几乎是郑怀颖生活中唯一的重心,退休之后她只希望能好好休息。长年的高强度训练给她留下了一身伤病,每年都要住院一段时间。她也试过通过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去过公园走路,但太枯燥了。”直到2011年,郑怀颖作为当年乒乓外交的代表要去美国芝加哥访问,她才又拿起了球拍。    虽然曾经是一位顶尖乒乓球运动员,但刚刚重新开始打球时,郑怀颖也相当吃力:“开始两个礼拜打下来肩膀很酸,半边身体都疼,现在一次已经能打一个小时了。”现在郑怀颖每周要打三次球,其他时间则帮忙照顾自己的小外孙女。几次女儿临时让她多带一天,郑怀颖还为了打球而拒绝,惹得外孙女都要吃醋:“你就知道打球!”郑怀颖还会拉上同样是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先生来一起锻炼:“他原来也不爱运动,有时候早上要睡懒觉,我就拖着他来。”    退休之后,郑怀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她的想法和其他同龄人也非常相似:“都已经退休了,再花钱学别的东西不太现实。乒乓球就是我的爱好和特长,现在每天都过得非常开心。”[1]

乒乓外交

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前,毛主席的一句“我队应该去”,使郑怀颖、张立等一批20岁左右的年轻队员欢欣鼓舞,“文革”已经荒废了几年了,她们的黄金时代有限,再等几年,运动生命就此打住了。 31届最轰动的新闻,是场外的“乒乓外交”,场内的最大新闻就是郑怀颖淘汰日本的小和田敏子。小和田敏子,30届女单冠军,31届团体赛中保持不败,是日本队夺取考比伦杯的第一功臣,本届女单夺标的大热门,两人在上半区进入16名时相遇了。郑怀颖是中国直板快攻打法,发球多变,攻球凶猛。第一局她顶不住小和田的进攻,以12比21失利。第二局郑怀颖在不利的情况下,大胆进攻,17比20时连拿3分,追成20平,打成3次平局后以25比23扳回一局。第三局小和田发挥出色以19比10遥遥领先,郑怀颖尽管落后,但已经适应了小和田的打法,连追七分,但因比分相差太大,终以17比21再失一局。尽管郑怀颖一比二落后,但他已经发现了小和田的反手弱点,第三局开始,他发急下旋球到小和田的反手,形成反手对反手,在压住对方反手后再侧身攻,以21比17,21比11连胜两局,将小和田淘汰出前八名,爆出了31届最大的冷门。 31届后,郑怀颖成为重点培养的对象,被誉为是林慧卿郑敏之的接班人。同时也受到了周总理的“青眯”,每逢有中国乒乓球队的新闻纪录片,郑怀颖的出镜率总是最高的。但是,郑怀颖最终没成为中国女队的领军人物,反而被张立超过。32届团体赛她输给了李艾莉萨后,单打战绩平平,但她和张立的双打很具威胁。74年第七届亚运会他获得了女团、女双、混双冠军,是她运动生涯的最高峰。33届世乒赛她搭上顺风车,成了团体冠军的成员。33届后,出了个比她更具威胁的张德英,34届郑怀颖只参加了单项比赛,单打输给了老对手,日本的横田幸子。34届后,年已27的郑怀颖退出了乒坛。[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