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郑淑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郑淑云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郑淑云

国籍; 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吉林省怀德县

出生日期;1945年7月

毕业院校;吉林省戏曲学校

职业;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回杯记、西厢听琴、包公断后、杨八姐游春

主要成就;2007年获二人转艺术杰出贡献奖

郑淑云, 1945年7月生,吉林省怀德县人 。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戏曲表演艺术家 ,曲艺名家 。国家一级演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 。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第一代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评委 。[1]

人物生平

郑淑云,1945年7月生,吉林省怀德县人。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吉林省政协委员。1960年在吉林戏曲学校还未毕业,就被调到吉林省吉剧团当演员。1976年到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1978年演出《杨八姐游春》荣获一等奖。1980年调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主演过拉场戏《回杯记》;二人转《丰收桥》、《秋分时节》、《买年画》、《包公断太后》、《看秧歌》、《包公赔情》、《俩科长》、《西厢》;小品《李三》等均获吉林省二人转汇演表演一等奖。其中《丰收桥》1981年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获文化部表演一等奖;《秋分时节》1988年东北三省二人转汇演获优秀表演奖和最高探索奖;《包公断太后》1986年全省中青年汇演获表演一等奖。[2]

1986年被中国文化部授予"拔尖人才"称号;1989年被评为 吉林省"十大转星";1997年被剧团授予"培养新人奖";1998年被吉林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授予"艺术突出成就奖"。1989年被编入《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 名录》;1993年被编入《中国民间名人录》;1995年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四部?曲艺卷》。多次撰写的理论文章"论证了二人转艺术发展与不足"。同时,她辅导的剧团青年演员分获国家级、省级表演一、二等奖有20多人次。她的嗓音高亢嘹亮、韵味醇美、行腔圆润声情并茂,演唱技巧深沉、凝重、豪迈、大气,深得东北广大观众的欢迎与爱戴。2002年退休。

个人生活

郑淑云:想当年"万人围着二人转"《了望东方周刊》

我1945年出生,小学毕业后考到吉林省戏曲学校学习二人转,得到老艺人程喜发李青山的亲传,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原来是民间艺人,解放后被请到戏校,享受国家俸禄。

李青山是著名的二人转民间艺人,男人唱旦角,"唱""扮""舞"都很有功夫。他外号"大机器",意思是各家各派都能包容。听说他刚开始唱二人转的时候不受欢迎,因为长得不好看,经常坐冷板凳。那时候演员都在戏台旁边坐着,有观众出钱点唱,才能上场,没有人点就坐一晚上冷板凳。后来他求老板让他唱一场,结果上场之后一直没下去,整个晚上他都包了,观众不停叫好。因为他天天坐冷板凳,各家各派就都学会了,所以一炮走红。那一代艺人功底很好,都是草头班子出来的,如果没有好东西,观众不买账,会从台上给撵下去。

我1959年参加工作。1964年全国搞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文艺工作者也到农村去,叫工作队员,教育农民。下乡很辛苦,背着行李,那时候哪有车啊,就是走,翻山越岭,有时候爬山要手脚并用。住在农民家里,虱子就像滚绣球似的,当时讲究"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候下乡演二人转还没有那么火,主要演《白毛女》等忆苦思甜的节目。

回城之后就是"文革",十年基本上什么都不干了。后期演的一些节目,因为受样板戏影响,很单调,都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小鹰展翅》啊,没有古装戏,也学习样板戏的剧目,很多段子是根据八个样板戏改的。

80年代初,文艺复苏,二人转这时才开始起步,把以前传统的东西都拿出来,《杨八姐游春》《西厢记》《包公陪情》《猪八戒拱地》等,全整理出来,这是二人转很兴旺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下乡演出,各个乡镇都排队预约。乡镇来接我们,用解放卡车,道具一车,人一车,车厢没有顶棚,下雨我们就自己打伞、顶着雨布。我们还卖过票呢,记得一次在榆树乡,一天就卖了一万多张票,票很便宜,三角钱一张。没有舞台,大板车打开就当舞台,用帷子围个场子,往里放人,看到场子里人差不多了,赶紧关门,不然太挤了,踩坏了人咋办?

那时候有句话叫"万人围着二人转",台上两个人演,台下人山人海。我们这才感觉文艺工作者有用武之地了。

乡镇对我们的招待就没法形容了,杀猪宰羊的。到老乡家吃饭,农民特别热情,秋天,没有新鲜水果了,他们从地窖里拿出西瓜,再来一勺白糖。那时还没有冰箱,西瓜是农民存在地窖里的,城里吃不到。这是最热情的招待了。春天,苞米刚长出来的时候,一个乡长说:"今天我给你们做一道菜,可好吃了。"菜上来,我一看是玉米笋,他说这是刚从地里掰的,还没有结粒,刚发芽就掰下来了。做这一盘要瞎多少苞米啊。

演出的时候,观众的热情也非常让人感动。演出上午9点开始,六七点就有人来占位子了。上午演完了,他们自己带着饭来吃,怕下午位子没有了。下午演出,我唱《包公断太后》,雨哗地就下来了,他们还不走,舞台上面有顶棚,但下面是露天的,他们顶着各种各样的雨布,还有顶一块布的。雨越下越大,平地都有积水了,慢慢没了脚面,他们还不走,在雨里站着看。舞台上开始漏水了,乐队拉弦的就剩下一个了,旁边有人给他打伞,打鼓的也有人打伞,我们两个演员没人打伞啊,就在舞台上拣着不漏的地方演,也不能舞了,最后俩人挤在一块不漏的地方背对着背唱。脸上分不清是眼泪还是雨水,心情很激动。

一辈子演出,什么时候最高兴啊,就这个时候,这么受人民的欢迎啊。

1984年,我当选省政协委员,我是第一个当政协委员的二人转演员,参政议政,很光荣。那时候二人转那么火,但没有一点私心,我唱的《回杯记》录盒式磁带,卖出去有100万张,我只得到6元钱,是单位发的补助费。没有怨言,就觉得拿着国家俸禄,就该给国家干活。要有人邀请出去演出,还想,耽误了剧团的演出咋办?

后来家家有了电视,二人转受到一点冲击。电视放《霍元甲》的时候,我们下乡,住在招待所直嘀咕,今天能不能卖出票去啊。到台上一看,妈呀,台下已经坐满人了,场场满。二人转还是有一批剧目、一批演员,还有一批忠实的观众,用时髦的话说,就是粉丝。

90年代后期,城里开始有民间的二人转演出,主要搞杂耍,搞笑的,黄段子,什么都上,这时候我们的传统二人转受到很大冲击。演出也只是给大专院校或者会议什么的,下乡演出不多了,没有乡镇主动来接我们了。即使老百姓愿意看也没人组织,乡镇干部都有车,自己开车到城里唱歌跳舞,接待我们嫌麻烦,我们这么多人下去,还要管吃喝拉撒。

传统二人转演员的日子不好过,在职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员只开60%的工资,我因为退休了,才开100%。

我们的二人转不景气了,也想着演出怎么改革。以前都唱成本大套的戏,后来也唱一段了,挑最精彩的。我们也学习杂耍二人转表演的灵活性,临场发挥,学习他们丑角的幽默,但是他们大部分不具备"美"的表演素质,最大的问题是不会"美"。

年轻人喜欢看杂耍,老年人还是喜欢看我们的演出。我退休后,有一次碰到老乡问:"你咋总也不来演出了?"

作品

韩子平 郑淑云 首演剧目

回杯记》 《西厢听琴》 《马寡妇开店后传》 《秦香莲》 《小张买鱼》 《小老妈开唠》

秦志平 郑淑云 首演剧目

包公断后》 《丰收桥》 《全本西厢》 《老回杯记》 《苏武牧羊》 《铡包勉》 《黄氏女游阴》 《杨金花夺印》 《吕洞宾戏牡丹》 《楼台会》 《杨八姐游春》

郑淑云 李雷 首演剧目 《秦雪梅吊孝》

董孝芳 郑淑云 首演剧目 《刘云打母》 《寒江关》

游戏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注:吉林省文化信息网介绍,韩子平、郑淑云、杨丽为《回杯记》首演演员。

秦志平、郑淑云为《包公断后》首演演员

荣誉

1981年1月,省民间艺术团演出由王悦恒整理的拉场戏《回杯记》,受到好评。剧本发表在《参花》1981年12月号。2月7日,冯其庸教授在春谊宾馆由吴景春王肯王兆一陪同观看了吉林民间艺术团演出的拉场戏《回杯记》(演员韩子平、郑淑云、杨莉)

1981年9月18日至26日,文化部在天津举办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北方片)观摩演出。吉林省民间艺术团演出的二人转《丰收桥》获一等奖。(演员秦志平郑淑云)

1984年12月14日下午,吉林民间艺术团应全国政协邀请,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剧场演出,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等领导前来观看。演出二人转《西厢观画》、《包公断后》,单出头《南郭学艺》,拉场戏《回杯记》。演出结束,肖华等领导同志上舞台和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2007年,在吉林省第三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王肯王兆一那炳晨王中堂获得吉林省二人转艺术终身成就奖,韩子平金士贵张震郑淑云获得吉林省二人转艺术杰出贡献奖

评价

实力派二人转表演艺术家,音像公司对她的评价是"扮舞俱佳,唱功特好",对她的戏迷来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对她的艺术最真实的写照。

相关视频

传统二人转正戏《杨金定夺印》孙中宏郑淑云演唱,经典老戏,百听不厌

参考资料

  1. 二人转《大西厢》郑淑云、秦志平 , 腾讯视频 2016-10-17
  2. 想当年“万人围着二人转” , 新浪网新闻中心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