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鄂温克民族苏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鄂温克民族苏木,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地处陈巴尔虎旗东北部,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与海拉尔区毗邻,西隔额尔古纳河俄罗斯国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相望,北与额尔古纳市交界,行政区域面积6037平方千米。[1]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成立特泥河苏木。1953年5月,特泥河苏木迁至那吉;同年10月8日,改为鄂温克苏木。1984年,改鄂温克民族苏木。截至2018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户籍人口有2549人。

截至2020年6月,鄂温克民族苏木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另辖1个村级单位。

2011年,鄂温克民族苏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750元。

2018年,鄂温克民族苏木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中文名: 鄂温克民族苏木

行政区类别:民族苏木

所属地区: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

地理位置:陈巴尔虎旗东北部

面 积: 6037 km²

下辖地区: 1个社区、7个行政村,另辖1个村级单位

电话区号: 0470

邮政区码: 021512

车牌代码: 蒙E

人 口: 2549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建置沿革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成立特泥河苏木。

1953年5月,特泥河苏木迁至那吉;同年10月8日,改为鄂温克苏木。

1958年,改鄂温克公社。

1984年,改鄂温克民族苏木。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下辖7个行政村:哈吉、孟根诺尔、阿尔山、雅图克、恩和、辉屯、毕鲁图。

截至2020年6月,鄂温克民族苏木下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阿达盖社区、阿尔山、辉屯、毕鲁图、哈吉、恩和、雅图克、孟根诺尔,另辖1个村级单位:那吉生活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鄂温克民族苏木地处陈巴尔虎旗东北部,东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与海拉尔区毗邻,西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国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相望,北与额尔古纳市交界,行政区域面积60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鄂温克民族苏木地处大兴安岭西北麓中低山地带。境内最高峰位于三旗山,海拔1127米气候。

气候

鄂温克民族苏木气候特点春风大、夏雨勤、秋霜早、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3至-1.7℃,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50℃。无霜期年平均128天。年平均降水量300—35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平均风速3.5米/秒。

水文

鄂温克民族苏木境内主要河流莫尔格勒河发源于大兴安岭西麓,自东北向西南流经鄂温克民族苏木,境内河长80千米,河道弯曲系数达2.5—3.0,平均流量3.15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鄂温克民族苏木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雪、寒潮、霜冻等。

自然资源

鄂温克民族苏木境内矿产资源有萤石、铅、锌银、石灰岩等。有天然矿泉92眼,被喻为“泉乡”,其中13眼泉水经国家勘探,均为含有锶、偏硅酸复合型天然饮用矿泉水。有茂密的白桦树和白杨等次生林。野生动物有山鸡、飞龙、黑熊、猞猁、罕达犴、鹿、旱獭、野猪、狼、狍子等;野生中草药有防风、黄芪等200余种。

人口

2011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总人口2596人。总人口中,男性1289人,占50.43%;女性1267人,占49.57%。总人口中,以鄂温克族为主,达1671人,占65.38%;有汉、蒙古、回、满、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柯尔克孜8个民族,共885人,占34.62%。2011年,人口出生率15.72‰,人口死亡率7.47‰,人口自然增长率8.2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0.37人。

2017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常住人口为2601人。

截至2018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户籍人口有254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鄂温克民族苏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750元。

2018年,鄂温克民族苏木有工业企业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个。

农业

2011年,鄂温克民族苏木农业总产值5.95亿元。畜牧业以饲养羊、牛为主。2011年,羊饲养量17.07只,年末存栏12.9万只;牛饲养量3.3万头,年末存栏2.7万头。2011年,生产肉类4746吨;鲜奶3.37万吨;畜牧业总产值2.04亿元。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有文化活动中心1个,各嘎查均有文化活动室。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7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5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鄂温克民族苏木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个。

视频

2018年鄂温克民族苏木第三届冬季《三河马》文化节

EmbedVideo received the bad id "XMzU5NzA1NjgxN}" for the service "youku".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