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酬樂天詠老見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酬樂天詠老見示》

作品名稱: 《酬樂天詠老見示》

創作年代: 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劉禹錫

《酬樂天詠老見示》[2]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劉禹錫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此詩闡明作者的觀點,作者認為人到老年雖然有人瘦、發稀、視力減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還有處事經驗豐富、懂得珍惜時間、自奮自勵等有利的一面,對此如果細緻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樹立正確的老年觀,就能從嗟老嘆老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而有所作為。全詩表達了劉禹錫對生死問題的清醒而樂觀的認識,說明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用唯物的態度積極對待人生。「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二句,深為人們讚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詩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對白居易的關於「老」的看法頗有同感。一二句寫「顧老」是人之常情,人們誰都顧慮衰老,老了就沒有人憐惜。接着四句進一步交代了「顧老」的原因,詩人用形象的語言作了描繪:因為衰老,身體一天天消瘦,腰帶要不斷地緊縮,頭髮漸漸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書卷廢置不看,是為了保護眼睛;經常用艾灸,是為了延年益壽。

「經事還諳事……下此便翛然」四句從另一個方面談了對「老」的看法,是針對白居易的「傷老」而言。劉禹錫認為,老固然有老的短處,但是老也有老的長處。老的短處是體衰多病,「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老的長處是閱歷豐富,「經歷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年歲大了,經歷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見過的人多了,閱歷也就更加深廣。仔細想起來,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詩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詩人勸慰他的朋友對待衰老不要過多的憂慮,只要正確對待,便可翛然自樂。

最後兩句是全詩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大有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之慨。詩人面對衰老,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的紅霞。這兩句詩既是詩人的內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對老朋友白居易的寬慰和鼓勵。

這首詩前後兩段一反一正,轉折自然,很有辯證的觀點和說服力量。最後兩句尤為精闢,實為警策之語,後人多以此自勉自勵。

詩詞正文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

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

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

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

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4]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5]

視頻

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正氣貫古今傲骨錚錚——劉禹錫
劉禹錫和他的詩的創作風格
酬樂天詠老見示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