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神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酬神戏,泛指一切因神诞、庙宇开光、鬼节打醮、太平清醮及传统节日而上演的所有戏曲,是迎接神赛会所表演的戏,是百姓为了酬谢神恩、酬神祈福,举行一连串庆祝活动之一,一般都在庙会或是戏台上演出。广东多称神功戏,中国北方多称社戏(社戏一词中的“社”字指的是旧事奉社神之所在,另有一说“社”字为古代地区的一个小单位,社中演戏,即称社戏)。
发展
北宋时长江下游地区已广泛举行庙戏“傀儡戏”,上演时观众“秽谈群笑,无所不至,乡人聚观饮酒,醉又殴击”。社戏的习俗已经传承多年了,从唐代诗人王驾所写的《社日》以及宋代诗人陆游所写的《春社(又)》中就可见,社戏的庆祝活动十分丰富。
著名文学家鲁迅写过一篇小说《社戏》。现在香港的太平清醮和盂兰胜会等酬神祈福活动中亦常见神功戏,是当地人筹集资金聘请戏班演出戏曲作为主要庆祝活动,台湾不少祭祀活动也有戏曲演出。
类别
酬神戏大致有庙会戏、节令戏、祠堂戏、喜庆戏、事务戏、平安大戏等这几种分类。最常见的是庙会戏,一般是在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关帝、北帝、吕祖、天后、龙王、城隍、山神、土地神等神祇诞辰时所演出的戏。对于这些神的祭祀活动一般都是当地神庙的重大活动,同时,在祭祀期间,当地神庙也会举行庙会进行庆祝。
酬神戏主要为了娱神或答谢神祇,顺便才演给善信观赏。故往往戏台搭在庙宇正面,观众不许上前、太过靠近,只可以在两旁或后方看戏,可说神祇坐在贵宾席或者前面几排的席位。
在香港,酬神戏多为粤剧、潮州戏及福佬戏。在台湾,早期为乱弹戏、高甲戏、歌仔戏及掌中戏[1] ,光复后则多是歌仔戏与掌中戏,甚至傀儡戏、现代话剧都有,近几十年亦有人播放电影酬神。在中国内地,酬神戏依地区流行的剧种演出。在东南亚华人地区,神诞酬神戏多为歌仔戏、潮州戏及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