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野三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野三七

中文名稱:野三七

拉丁學名: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別稱: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

界;植物界

門科:被子植物門、五加科

屬種:五加屬、屏邊三七種

性味歸經:味微苦、甘,性溫

分布區域:雲南東南部

野三七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PanaxstipuleanatusTsaietK.M.Feng的根。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具有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之功效。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莖匍匐,有結節,並具凹陷的莖痕;根塊狀紡錘形。

莖基鱗片宿存、葉互生掌狀複葉,3片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7cm,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mm;小葉5,少有7,羽狀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長6-12cm,寬2.5-6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上面脈上疏生剛毛。

傘形花序單生於莖頂,有50-80朵花,花梗長8-10cm,無毛,花萼5齒裂,無毛;花淡綠色,花瓣5,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核果狀漿果,球狀腎形,直徑約8mm,成熟後紅色。

種子2顆,近球形,白色,直徑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1]

植物種屬

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

分布區域

分布於雲南東南部。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濕林內。

藥用價值

一、

功能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事項

孕婦慎服。

相關論述

本草拾遺》:「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

採收加工

秋季挖取塊根,除去泥沙及細根,曬乾或烘乾。[2]

二、

【別名】 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的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5-55m。根莖匍匐,有結節,並具凹陷的莖痕;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宿存、葉互生,掌狀複葉,3片輪生於莖頂;葉柄長4-7cm,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mm;小葉5,少有7,羽狀分裂,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長6-12cm,寬2.5-6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頂,有50-80朵花,花梗長8-10cm,無毛,花萼5齒裂,無毛;花淡綠色,花瓣5,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核果狀漿果,球狀腎形,直徑約8mm,成熟後紅色。種子2顆,近球形,白色,直徑2-3mm。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1700m的山谷潮濕林內。

【化學成份】 塊莖中含屏邊三七甙(stipuleanooides)R1和R2,即齊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阿拉伯糖(1→4)-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3-O-β-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furanosyl(1→4)-β-D-glucuronopy-ranoside][和齊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呋喃阿拉伯糖]-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oleanolic acid [28-O-β-D-gl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1→3)[α-L-arabifuranosyl]-β-D-glucuronopyranoside]。

【性味】 味微苦;甘;性溫

【功能主治】 散瘀止血;消腫定痛。主跌打損傷;風濕痛;咳血;外傷出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病後虛弱;肺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9g;或入丸、散;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敷。

【注意】 孕婦慎服。

【摘錄】 《中華本草[3]

參考資料

  1. 野三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野三七,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3. 野三七的功效與作用,快資訊,20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