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薊桔梗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野薊 |
中文學名:野薊 拉丁學名:Cirsium maackii Maxim. 別稱:牛戳口 拼音:yeji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屬:薊屬 |
野薊 (Cirsium maackii Maxim.)多年生草本。莖被長毛,上端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密絨毛。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向下漸窄成翼柄,柄基有時半抱莖,連翼柄長20-25厘米,羽狀半裂或深裂,側裂片4-8對,半長橢圓形,側裂片邊緣均具三角形刺齒及緣毛狀針刺;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及基生葉同形,等樣分裂或不裂而邊緣有刺齒,基部耳狀抱莖;葉上面綠色,沿脈被長毛,下面淺灰色。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排成傘房花序;總苞鍾狀,徑2厘米,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背面有黑色粘腺,外層及中層長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具短針刺,有緣毛,內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花紫紅色。痩果淡黃色,偏斜倒披針狀;冠毛白色。花果期6-9月。
形態特徵
株:多年生草本。
莖:莖被長毛,上端接頭狀花序下部灰白色,有密絨毛。
葉: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長橢圓形、披針形或披針狀橢圓形,向下漸窄成翼柄,柄基有時半抱莖,連翼柄長20-25厘米,羽狀半裂或深裂,側裂片4-8對,半長橢圓形,側裂片邊緣均具三角形刺齒及緣毛狀針刺;向上的葉漸小,與下部及基生葉同形,等樣分裂或不裂而邊緣有刺齒,基部耳狀抱莖;葉上面綠色,沿脈被長毛,下面淺灰色。
花:頭狀花序單生莖端,或排成傘房花序;總苞鍾狀,徑2厘米,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排列,向內層漸長,背面有黑色粘腺,外層及中層長三角狀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具短針刺,有緣毛,內層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小花紫紅色。
果:痩果淡黃色,偏斜倒披針狀;冠毛白色。
產地分布
產地: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山東東部、江蘇、安徽南部及浙江北部。
養生功效
野薊藥用部位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野薊的根、全草。野薊功效:涼血止血、行瘀消腫。主治:用於血熱妄行、出血症、鼻衄、嘔吐、咯血、便血、尿血、瘡毒。性味歸經:甘,涼,肝、肺、腎三經。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外用:適量,搗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