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片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钢片琴(celesta)是一种体鸣乐器,外型类似于直立式钢琴。钢片琴为法国人奥古斯特·维克多·摩斯蒂尔所发明。其后,他便申请专利而正式有此乐器。由于它的专利权已经过期, 所以它的低音的音域也扩增了不少。最初钢片琴的发音体是用一系列音叉,所以,它以往又被称为钢叉琴。钢叉琴于1886年正式被命名为钢片琴。现在的钢片琴的音条和共鸣管,都是以铝这种金属来制成的。
使用到钢片琴最著名的作品为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当中的《糖梅仙子之舞》[1],和莫扎特的歌剧《魔笛》。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位使用钢片琴的作曲家。
演奏历史
钢片琴是由巴黎风琴制造商奥古斯特·穆斯特尔 (Auguste Mustel 1842-1919) 于1886年发明的。 他的父亲维克斯·马斯特尔(Victor Mustel)于1860年开发出了钢叉琴 (typophone)。这种乐器通过敲击调音叉,而不像钢片琴的金属板制成的声音。当时钢叉琴的发展在苏格兰同时出现; 不过到目前还不清楚他们的创作者是否知道彼此的乐器。钢叉琴的用途受限于它的低音量,太安静,无法在一个完整的管弦乐队中听到。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位在完整的交响乐团作品中使用这种乐器的主要作曲家。他于1891年11月首演交响诗“Voyevoda,Op. posth.78”时使用过它。翌年,他在他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Op.71, 1892)中使用了钢片琴,最著名的是在糖梅花仙子的舞蹈中,胡桃夹子组曲71a。不过, 其实在1888年12月,音乐家欧内斯特·肖松(Ernest Chausson 1855-1899) 偶然地为一个小型管弦乐队名为“暴风雨”(La tempête) 撰写乐曲的时候也利用过钢片琴,这方面甚至比柴可夫斯基利用钢片琴还要早一点。
钢片琴也特别用于古斯塔夫·马勒的第六交响曲,尤其是第一,第二和第四乐章,第八交响曲和 Das Lied von der Erde。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1882-1937)在他的第3号交响曲中展示了这一点。古斯塔夫·霍尔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34)在他1918年的管弦乐作品“行星”(The Planets)中使用了这种乐器,特别是在最后的演奏中的海王星(Mypt)。它还在巴托克·贝拉 (Béla Bartók 1881-1945) 的1936年“弦乐,打击乐和钢片琴音乐”中占有突出地位。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 1898-1937)在巴黎的“美国人”(An American)加插了钢片琴独奏。菲尔德·格罗菲 (Ferde Grofé 1892-1972) 还在他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三乐章中为该乐器写了一个扩展的华彩乐段。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 (Dmitri Shostakovich 1906-1975) 在其十五首交响曲中的七首中包括了部分钢片琴的演奏,并在第四交响曲的尾声中有着显著的用途。
20世纪的美国作曲家莫顿·费尔德曼(Morton Feldman 1926-1987)在他的许多大型室内作品中都使用了钢片琴,例如“残缺的对称”和“菲利普·古斯顿”,并且在他的大部分管弦乐和其他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一些作品中,例如“五部钢琴”,其中一名演奏员双倍地使用钢片琴。
今天,莫扎特的“魔笛”[2]中的以前由锺琴演奏部分到了现在经常都由钢片琴来担任演奏。
视频
钢片琴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柴可夫斯基与钢片琴,豆丁网
- ↑ 关于莫扎特《魔笛》,你应该知道这些!,搜狐,2017-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