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钦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钦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

钦州市原图链接

简介

钦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北部湾经济区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的中心位置,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钦州市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境内地形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沿海滩涂,主要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部有六万大山;西北部有十万大山,横贯钦州境内,钦州市濒临北部湾,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2℃,绝对最高温度37.5℃(1968年7月28日),绝对最低温度-1.8℃(1955年1月12日)。

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市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另设有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有海外华侨同胞38万人,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钦州

面积:10843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Qin Zhou

人口:379.11万(2010年户籍人口)

别名:安州

方言:粤语-钦廉片,客家语-涯话 等

行政区类别:地级市

气候条件:带海洋性的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著名景点:三娘湾,八寨沟,冯子材故居,刘永福故居,大芦村

东兴市竹山村大清国钦州界[1]

原图链接

下辖地区: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

政府驻地:永福东大街11号

火车站:钦州站、钦州东站

电话区号:0777

车牌代码:桂N

邮政区码:535000

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湾沿海

行政代码:450700

大学:北部湾大学,广西英华职业学院

地区生产总值:734.4亿元(2011年)

市树:秋枫

市花:龙船花

建制沿革

钦州,古称安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朝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钦州市属象郡辖地。

南北朝宋代时期置宋寿郡,梁代设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州为钦州。据民国《钦州县志》:“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取钦江为名。”。唐武德五年(622)改宁越郡为钦州总管府,元改为钦州路,明初改为钦州府。

民国年间改为钦县,属广东省钦廉专署所辖。解放后,广东省设钦廉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隶广西省,1955年复隶广东省。1965年7月再隶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钦州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下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七个县市。

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以原钦州县的行政区域为钦州市的行政区域。

1983年10月划出北海县和防城港,1987年7月划出合浦县归北海市管辖,1993年5月防城港市成立,划出防城县和上思县归防城港市管辖。

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新设钦北区、钦南区,市人民政府驻新兴路。

名称来源

在先秦时期,钦州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钦州属秦设象郡所辖;从汉朝、三国一直至晋时期,钦州属交州合浦郡所管,于南朝末元嘉第一次建制,称为末寿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易名为钦州,取“钦顺之义”,此为钦州的最早得名。之后一直沿用此名。

钦州市原图链接

1949年12月7日解放后,钦州先后属广东省钦廉专区,广西省钦州专区,广东省钦州专区,广东省合浦专区,湛江专区,广西省钦州专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94年6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钦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1]

行政区划

截至2012年8月钦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2个县:钦南区,钦北区,灵山县,浦北县。2012年7月小部分钦南区的街道划到钦北区。

钦州市 面积108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9.11万人(2010年)。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钦州常住人口为307.97万人。[2]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钦州市位于南华准地台的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较全,出露地层以下古生界志留系最为发育;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有花岗岩和流纹岩;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并具明显的分带性,存在发生中等以上地震的条件。

钦州市形状略为方块形,主要属丘陵地貌类型。境内东、西、北三面崇山环拱,丘陵起伏连绵,地形复杂。西北部属山区,以十万大山为主体,山高翠拔直参天,壑深飞瀑若无地;北部和西部属中丘陵区,除少数山地及高丘陵外,一般海拔在250米左右;中部属低丘台地、盆地和河谷冲积平原区,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土地稍平坦;东部属低丘陵区;南部属低丘滨海岗地、平原区,有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钦江三角洲。全境地势为西北及东北部高,自北向南倾斜,南部地势显著下降。全市山地(海拔500米以上)10.08平方公里,占0.22%;中高丘陵(海拔100—500米) 686.83平方公里,占14.75%;低丘(100米以下)2835.52平方公里,占60.89%;台地、阶地441.99平方公里,占9.49%;平原(0—10米)473.3平方公里,占10.16%; 水域 (河流、水库等) 108.53平方公里,占2.33%;其他100.78平方公里,占2.16%。[3]

气候环境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在著名的亚洲东南部季风区内,太阳辐射强,季风环流明显。由于南临北部湾,西北靠十万大山,主要受海洋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气团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是中国湿热多雨的地方之一。

水文环境

钦州市的南部为辽阔的钦州湾。钦州湾属中国南海北部湾的一部分,位于鱼产富饶的北部湾之最北部, 广义的钦州湾, 东起合浦县的英罗港,西至防城县的北仓河口,海岸线长1478公里。狭义的钦州湾,是独指钦州市沿海的海湾,这个海湾居北海港和防城港之间,东起大风江口,距北海港18海里,西至企沙港(防城各族自治县境内),距防城港8海里。海湾总面积908.37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171.82平方公里,浅海面积736.55平方公里(水深5米以内的454.38平方公里,5—10米的266.06平方公里,10—20米的16.11平方公里) 。纵深长20余海里,自北向南延伸,南面向北部湾敞开。湾首及湾口都很开阔,中部较窄,宽1.5—3海里,呈两头大中间细的喇叭状。大陆架自北向南倾斜,浅海属半封闭性大陆架海域,底形倾斜徐缓, 坡度一般在2°以内,大部分海区底形比较平坦。底质在北部沿岸10海里以内,几乎全是泥沙质浅滩。湾内水较浅,一般水深2—18米,最大水深29米。湾内由于阳光充足,水温适宜,加上养分丰富,浮游生物多,适于各种鱼类和其他海产的繁殖与生长,以及飞禽鸟类生存,仅经济鱼类就达130种。海湾海水平均透明度为3寻左右 (海民以两手平伸之长为一寻,约1.7米),这是因为浮游生物及其他悬浮物含量较多影响的结果。海水的酸碱度冬季在8.20—8.30之间,夏季平均为8.26。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据广西区水利局有关资料估算, 钦州市地下水资源总储量约为16.08 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为4.82亿立方米,仅可供全市生活用水。但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年径流量64.8亿立方米, 占全区总径流量的2.68%;年径流深1091毫米。单位面积产水量为106.1万立方米每平方公里,耕地亩均有水量为5470立方米,人均有水量约4772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钦江为20.3亿立方米,茅岭江为25.9亿立方米,大风江为18.6亿立方米。

地表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不均匀,汛期或丰水年常发生灾害性洪水,而枯季或枯水年常出现大面积干旱。 每年4—9月为汛期,10月至翌年3月为非汛期,5—9月,在台风的影响下,大雨暴雨频繁,这段期间是洪汛的高峰期,其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80%。

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汛期钦江占83%,茅岭江占77.2%,大风江占87.9%;非汛期钦江占17%,茅岭江占22.8%,大风江占12.1%。

植物资源

全市陆地植物共有228科、 931属,近2000种,其中乔木670种,分别占广西和全国乔木树种的60%和23%, 灌木411种。按用途分类,主要分成用材树种、药用植物、果类植物等13个大类。

药用植物有1077种, 占植物种数的53.9%,其中常用的有200多种。但由于开荒扩种农作物,植树造林重针叶林轻阔叶林以及大量挖采等原因,有些药用植物大为减少甚至绝种。

据1990年市林业部门的统计资料,已知的陆地植物资源种数就有228科近2000种,约占广西区植物种数的33.3%。海洋动物资源仅鱼类就达500种之多。

矿产资源

钦州市矿产资源计有锰、钛铁、石膏、煤、铁、砂金、石灰石、重晶石、独居石、锆英石、金红石、石英砂、硅石、磷、黄铁矿、铅、铜、铀、花岗岩、粘土和稀土矿等20多种,其中以锰、石膏、钛铁矿等著称。[4]

区域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钦州市总人口为379.11万,常住人口为307万。其中市区人口109.76万人,少数民族 人口占总人口10.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4人。钦州下辖的灵山县城人口中21万,浦北县城人口7万。

到2010年底, 钦州市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钦州全市都通用白话(属粤语钦廉系)、啀话(属客家语粤台片啀话小片),少数民族使用当地方言。[5]

历史文化

文化现象

两万年前,在灵山县马鞍山居住的“灵山人”学会用火,还学会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四五千年前,生活在今钦南独料、灵山三海岩、浦北古立、钦北马敬坡等多处遗址的古人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八寨沟原图链接

秦代,小篆汉字开始流入使用。铁器农具逐步得到推广使用。

汉初,赵佗自立为南越王,管辖岭南地区。在其统治期间,“稍以诗书化其民”。三国时期,吴国著名学者虞翻来交州收徒讲学10余年,“门徒常数百人”,影响较大。

隋开皇十七年(597年),令狐熙任桂州总管府总管,对辖区“弘示恩信,开设学校以教化其民”。

唐朝时期,中原一些文化名人如张悦、宋之问、高骈等被流放钦州,推进钦州文化发展,出现了以钦州景物人事为题材的诗歌。钦州、廉州设立州学(儒学),灵山县创立学宫,州县儒学和学宫积极培养科举人才。

唐代,钦州陶瓷业发达,工艺水平高,产品运销东南亚及西亚各地。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出现以精泥制作的巨型陶碑《刺史宁道务墓志铭》。

宋朝时期,知州陶弼、岳霖等人重视教育,陶弼还主持编修第一本《钦州志》。岳霖拓建儒学馆舍。

明代,嘉靖年间钦州重建州学文庙5间,合浦建有斋、海天、尚志、和融4所书院,灵山建了海北书院。

清代,府、州、县各地尤其是圩镇又兴办一批书院。钦州修复鳌州书院,改名为回澜书院,建成东坡书院(后移至镇龙楼改为绥丰书院,今钦州市一中),建成铜鱼书院(今小董中学)。

清末民初,钦州坭兴陶发展成为一种特殊工艺品,集书法、绘画及窑变成色于一身,成为收藏欣赏佳品。民国4年(1915年),坭兴陶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展金奖。民国19年(1930年)又获比利时世界陶瓷展览会第一名金质奖。

民国时期,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书院改为学堂、学校,培养学科实用人才。

方言俚语

钦州市区和灵山县通行方言为白话,属于粤语钦廉系,亦有少数使用新立话。浦北县通行廉州白话,钦北区通行壮话和新立话

而犀牛脚地区通行海獭话。而全市亦有部分地区使用涯话(属于客家方言),刘永福第一母语便是涯话。

民族文化

钦州市民间在春节、中秋、元宵节、三月三、端午节、岭头节等节庆期间,有舞狮、舞龙、舞春牛、舞鹿、舞鹤、舞蝙蝠等传统习惯,并开展闹花灯、唱山歌、唱采茶、赛龙船、跳岭头等文化娱乐活动。全市广播覆盖率94.86%,电视覆盖率94.88%,有线电视入户率23.79%。成功举办了“天下名龟出钦州”暨“千年古陶”钦州坭兴文化节和第三届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暨《激情三娘湾》文艺晚会。总投资5500万元的市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入使用。

风景名胜

八寨沟

八寨沟旅游区位于钦州西北五十多公里的十万大山腹地的贵台镇境内,总面积三万多亩。八寨沟是亚热带雨林、竹林,山涧、瀑布清澈生动,大小泉潭分布有致,砂页岩形态奇特,物种植被丰富,是集探险、猎奇、游泳、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旅游胜地。

八寨沟旅游区距离南北高速公路二十余里,距离钦州至上思县二级公路仅是三公里

多。进入景区道路,均是混凝土和柏油路路面,无高坡要道。

八寨沟旅游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21.3—22.4摄氏度。

自然景观、地貌。有八公里长的砂页岩山涧地貌,八十多个大小各异的泉潭,小的像浴盘,大的可同时容纳百人游泳戏水。落差大小不同的瀑布随着山涧的延伸随时可见,流底深潭令人生畏。可容纳百人避风雨的仙人石屋、古老传奇的贼王寨,云绕山转营盘景观、仙女戏水潭、牛郎织女桥(古石桥),还有九曲十八弯的人造月亮湖和松虬藤缠、兽走鸟鸣、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等等,天然各色,大自然造化形成了八寨沟美山美水的独特旅游景观和稀有的砂页岩山涧地貌。

三娘湾

三娘湾位于钦州市南部犀牛脚镇境内,距钦州市区38公里、南宁168公里、北海100公里,南临北部湾,背倚乌雷岭,是中华白海豚之乡、电影《海霞》拍摄地。三娘湾以碧海、沙滩、奇石、绿林、渔村、海潮、椰林、中华白海豚而著称, 2005年被评为“广西十佳旅游景区”。

三娘湾不但拥有金黄柔软的沙滩、清丽恬静凉爽宜人的海防林、千姿百态的礁石、古朴温馨独且特色的渔家村寨,而且还有海上精灵中华白海豚,其中三娘石、镇海石狗、“海霞姑娘”—三娘湾女子民兵队、渔家旅馆等景点常常令游客流连忘返。

王岗山

王岗山位于钦州市以西48公里的钦北区大直镇内。是十万大山的余脉,在天然林保护面积740.1公顷,海拔最高峰994.6米。王岗山山岳险峻、地貌奇特,茂密的热带雨林、竹林、清沏的山涧瀑布飞花汇成“王岗春色”—钦州八景之一。95年被自治区林业厅评为“自治区级森林公园”。属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季风盛行,年平均气温为21.3℃一22.4℃

王岗山有海拔944多米高峰顶上800多亩天然平地的独特地貌,神奇而出名的收挥排神泉、满目青绿的竹林,苍翠各异的古树;还有石屋、石塔、古城墙等等,形成王岗山奇特的天然旅游景观和人文古迹景点。常年溪流淙淙,游鱼可数,大小瀑布到处可见。正在筹建的王岗山中型水库,有狭长的幽深水道,有九曲十八湾的阡陌港汊,有神态各异的水中岛屿,水上游乐环境极好。

王岗山有国家一类保护珍贵植物有金花茶、桫椤。国家二类保护植物有马蹄参,格木,显脉金花茶、狭叶坡垒、东兴金花茶等属广西特稀有珍贵植物。另还有许多珍惜植物和黑叶猴、金钱豹、赤鹿等多种动物,其中冠斑犀鸟、白鹇最为名贵。

还有孙中山先生在王岗山领导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王岗山建立游击根据地等旧址。电影“英雄虎胆”以王岗山革命斗争作为素材和拍摄地。

大芦村

大芦村民俗风情旅游区是广西三个著名古村(镇)之一,距离县城3.8公里,以古建筑、古文化、古树(俗称“三古”)名列广西三个古村镇之首,具有民宅建筑古老、文化内容丰富、古树参天、生态环境良好这四个特点。大芦村古宅由九个建筑群落组成,始建于明、清两个朝代,建筑面积达22万多平方米。此外,大芦村现保存有305副古对联,对联内容以修身、持家、创业、报国之特点,1999年经过广西民间协会评审,被广西楹联学会和广西民间艺术协会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称号。

2005年大芦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示范点”。2007年5月,再次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村里同时保存有300多年的古樟树,古木毕树,村里还有不少的老荔枝树,和新种的果树,现种有荔枝、元眼1700多亩,椪柑800亩,其中大芦的三月红荔枝以其皮薄、肉厚、清甜闻名海内外。

龙门群岛

龙门群岛旅游区位于美丽茅尾海南端,距离钦州市区约25公里。主要景点有仙岛公园、七十二泾、茅尾海、龙门岛、亚公山、青菜头、绿岛、五马归槽等景点。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胜地。

仙岛公园:又称逸仙公园,位于钦州港龙门群岛七十二泾景区入口处的龟岛上。始建于1995年9月,是钦州市委、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规划建设“南方第二大港”—钦州港而建造。

七十二泾:又名龙泾还珠,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北起钦江出海口—沙井港,南至钦州湾内湾的门户—三墩。

龙门岛:是龙门群岛中最大的岛屿,为龙门港镇所在地,人口有8000余人,大多数以捕鱼为生,是著名的渔乡,离市区一个小时的车程。位于茅尾海出口,是水上进出钦州的门户。岛上至今仍保存有清代修筑的炮台遗址和民国时期修建的“将军楼”及钦州古八景之一“玉井流香”。

镬耳楼古民居景区

余屋“镬耳楼”座落于浦北县小江镇长田村委余屋村,距离县城约8公里处,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镬耳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余屋镬耳楼古民居建筑群于2002年被浦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著名人物

宁长真(?~627)广南西道钦州人。宁猛力之子,俚僚帅酋。宁长真的家族是壮族先民西原蛮的后代,世代为岭南豪酋。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屡次出兵征讨,但也无济于事,为了长治久安,不得不采取以抚为主的策略,调整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汉代到唐朝,均推行羁縻政策,宁氏家族因此得以世袭钦州刺史。

宁原悌(644~728) 一名宁悌原,世称宁谏议,钦江县人,唐高宗麟德元年(644)出生于钦江县。 出生宦海门第,宁氏家族在当时的钦廉地区为显族,能以中原文化教导蛮夷,开化族民。在南朝梁至唐初的一百多年间,宁氏“五世七刺史”。曾祖为廉州刺史,父封谏议大夫。死后葬在大墓山,隆重一时,并立祠于上蒙村,嗣后钦州、灵山皆有宁谏议庙。

冯敏昌(1747~1806)大寺镇马岗村人。是清代壮族大文豪,曾为乾隆进士、翰林编修、户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诰授奉政大夫。太子老师, 后人对他作出“诚五岭之鸿儒,非只一乡善士也”的评价。一生诗作2000余首,文200多篇,主要收录进《小罗浮草堂诗集》。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晚清抗法名将。汉族客家人,钦州人。咸丰间从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起,起用为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重创法军司令尼格里,授云南提督。甲午战争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

刘永福(1837年—1917年),字渊亭,汉族客家人,钦州人,祖籍博白东平,清朝时著名的的军事人物,原是反清的黑旗军将领,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甲午战争后,奉命赴台抗日。

冯兆金(1845~1894)钦城竹栏街人,后迁城郊龙船埇。随冯子材打中法战争,多次立功。

黄明堂(1866~1938)同盟会员、民国将领。大寺镇三益村委会米利村人。壮族,清代壮族农民起义首领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黄明堂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曾先后组织领导镇南关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参考文献

  1. 建置沿革钦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 行政区划钦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3. 地理位置钦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8-10-10 09:58 来源:钦州市方志办
  4. 自然资源钦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8-10-10 09:52 来源:钦州市方志办
  5. 民族钦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