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伯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錢伯煊 (著名中醫) | |
---|---|
出生 |
1896年 蘇州市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醫生、中醫研究員 |
知名於 | 歷任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婦科主任 |
知名作品 |
《婦科常用中藥》 《婦科常用方劑》 《錢伯煊婦科醫案》 |
錢伯煊(1896年 - 1986年8月17日),江蘇省蘇州市人。出身世醫家庭,祖上三代業醫。16歲師從清末御醫曹淪洲之子曹融甫學習,20歲隨父習醫。22歲懸壺蘇州,尤擅婦科。1955年奉調北京中醫研究院,積極投身醫療、科研、教學工作,直至90高齡。歷任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婦科主任、北京市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等。因病醫治無效於1986年8月17日在蘇州逝世,終年90歲
目錄
1生平背景
2生平著作
3學術思想
4臨床經驗
5錢伯煊故居
生平背景
錢伯煊,生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幼承家學,從小受嗣父,吳中名醫錢益蓀的影響,酷愛醫學。稍長,攻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等醫藥著作,基礎紮實。十六歲拜閶門內御醫曹滄洲之子、江南名醫曹融甫為師,學習中醫內科,盡得師傳。二十歲回到家中,隨嗣父學習中醫外科。二十二歲即在懸橋巷內獨自開業行醫。錢伯煊醫術高明,從醫嚴肅認真,故療效顯著。加上待人和藹,服務周到,深得病家信賴。開業不久,上門求治者與日俱增,賓客盈門。中年以後,自成一家,名揚江南。1935年發起組織"國醫聯合診所",並登上"蘇州國醫專科學校"講台,開課授業。1955年受衛生部特聘,離蘇赴京,擔任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和西苑醫院婦科研究室主任。從此,錢伯煊的醫療事業躍上了一個新的平台,進入了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直到86歲高齡才離崗退休,在醫療崗位上辛勤耕耘整整七十年之久,貢獻了畢生精力。錢伯煊於1982年離崗退休後,回到蘇州懸橋巷老屋頤養天年,1986年去世,享年90歲。
生平著作
錢伯煊一生精於婦科,對於崩漏的治療尤具特色,選方用藥精當平和。這些對於今日的中醫婦科臨床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著有《婦科常用中藥》、《婦科常用方劑》、《脈診淺說》、《女科證治》、《女科方萃》、《錢伯煊婦科醫案》等。
學術思想
錢伯煊擅長婦科,其學術思想,一是總結出崩漏三綱,即虛、瘀、熱;二是婦科用藥選藥平和。他認為,崩漏辨證,首當分清氣虛與陽虛、血虛與陰虛、血熱與鬱熱以及血瘀的不同。比如氣虛崩漏,可見面白微浮、氣短畏寒、自汗肢腫、納減便溏、月經量多、經血稀薄、舌淡苔白、邊有齒痕、脈象細軟等表現,可選四君子湯為主補益脾氣。如胃納呆鈍,加橘皮、半夏以和胃氣;如大便溏薄,腹中脹氣,加木香、砂仁以行氣和中;如有嘔吐,加藿香和胃止嘔;如崩漏不止,正氣將脫,急用獨參湯補氣固脫;若中氣虛而下陷,可用補中益氣湯。再如血虛崩漏,可見面色蒼白、頭痛頭暈、兩目乾澀、月事不斷、經色淡紅、毛髮乾枯、舌紅起刺、脈弦細濡等表現,可選四物湯為主以養血和血。若屬血熱崩漏,可見舌苔深黃、質絳有刺、唇部燥裂、脈象洪數、心煩不寐、鼻衄齒衄、渴喜冷飲、大便燥結、小便短赤、月經量多、經色紫黑等表現,治療可以清化胃熱,瀉火涼血。對於血瘀崩漏,可見舌邊紫暗、邊有瘀斑、脈象沉實、腹痛拒按、經血色黑有塊等表現,根據原因不同靈活加減,屬經期負重勞傷者,用四物湯合失笑散養血化瘀;屬經期感寒致瘀者,用桂枝湯合芎歸湯養血祛邪;屬經期飲冷血凝致瘀者,用良附丸和芎歸湯養血行氣溫中;屬經期治用澀藥過早致瘀者,以備金散祛瘀生新。
臨床經驗
錢伯煊用藥以平和見長,對過偏、耗散之品,則嚴格掌握其用量。他臨床配方精當嚴謹,善於利用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取利祛弊,提高療效。他認為,血為女子之本,月經、妊娠、分娩、哺乳都以血為用。女子陰血易於耗損,故其陰血相對不足,氣分則相對偏盛。對於血常不足的情況,用藥不能過偏,不能過用耗散之品,用量也要嚴格掌握分寸。如錢氏在治療妊娠惡阻時,注意到患者胃逆不納的特點,選方用藥時以藥味少,清、輕無厚膩之味為宜,擅用橘皮竹茹湯、半夏秫米湯;治療子腫、小便少的患者,常選用茯苓皮、澤瀉等藥,以輕劑利水;治療月經先後無定期,以疏肝健脾、斂陰化瘀並施不悖。錢氏疏肝不用柴胡,而用旋復花、佛手;化瘀不用桃仁,而用貫眾、昆布、牡蠣;桑寄生、川斷為錢氏慣用對藥,平補肝腎,兩和氣血,調經止帶。
錢伯煊故居
懸橋巷,是蘇州古城東偏臨頓路的一條橫巷,古老而幽深,錢伯煊的老屋.就坐落在巷內23號。這是一處典型的蘇州傳統民居,坐北朝南,平面上分成東西兩路。東路為主軸線,深達六進,依次是門廳、轎廳、大廳,接着是兩進樓廳,最後為下房。由大廳西折,便進入西路。前面殘存花園一區,尚有花廳三間與曲廊相接。花廳北面,平房三問一字排開,寬敞高爽,中間為客廳,左右為臥室;屋前庭院雜種花木,四周圍牆深鎖,頗為寧靜雅潔,這便是錢伯煊當年起居之處,現由他女兒住在裡面。
十分明顯,這處老屋是在明代住宅基礎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為古老的要算是主軸線上的第二進即大廳了,無論是構架還是局部構件,至今仍保持着明代建築的特徵。廳面闊三間計10.4米,進深8.3米。屋面舉折平緩,梁架扁作,前後各置翻軒。梁間坐斗呈荷葉狀,與棹木、山霧雲等構件,均雕刻精美,線條柔美流暢。東西壁面貼磚細牆裙,下有圭腳,柱下承古鏡式木礎。該廳面積不大,但用料考究,做工細到。廳前庭院敞亮,磚刻門樓古樸典雅,上署"世德流芳"四字額。這也許是個巧合,此處大廳正是錢伯煊當年的診所和藥局,磚刻題額為主人的一生業績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
這所老屋的悠久歷史已無從考證,惟一能知道的是:錢益蓀為了能讓嗣子錢伯煊開業行醫,於1916年傾其一生積蓄,從一位姓陸的業主手中買下此宅,其餘便一無所知了。翻閱清宣統《吳縣誌稿》中有一段記載:"高士徐波宅,在懸橋巷。明季棄家人鄣山讀書
以其宅與外孫許眉叟,有圓嶠仙館,精雅宏敞。子陶村家居不仕,以著書自娛。"這段史料富於傳奇色彩,細細讀來卻發現這位避隱山中的高士徐波的家宅,其地點、時代、演變、特徵,與錢家老屋似乎有某些相似之處,但錢伯煊故居是否就是圓嶠仙館,尚難斷言。
如今這所老屋已由文物部門掛牌作為控制保護建築。然而,由於年久失修,房屋破舊,亟待整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