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锈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锈病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为什么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虽然没有明确的考证,但从古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窥见一斑。《淮南子·览冥训[1]》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在古人心目中,“天圆地方[2]”,地是方形的,而且在这四方形地的尽头,还有撑着的柱子。

名词解释

由4000种以上真菌引致的几千种重要经济植物、赤芍、白鲜皮 杂草的病害。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病分布广且危害性大,多见于禾谷类作物、豆科植物和梨等。不少作物的锈病是世界性的,有些有大区流行的特点,产量损失常以万吨计。中国在20世纪60~70年代,小麦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var.tritici)曾大面积流行;小麦条锈病(P.striiformis)等也常有为害。

生物特性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这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规律

有些锈菌的夏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这在锈病循环上有重要作用。通常锈菌以冬孢子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是担孢子或夏孢子,而后以锈孢子或夏孢子在作物生长期间靠气流传播继续为害。在亚热带和热带,不少锈菌不产生冬孢子,靠夏孢子或由病菌直接在自生苗或冬季作物上越冬。在有些地区,转主寄主在病害循环中不起作用,如中国东北的阿穆耳小檗展叶期的气候不适宜小麦秆锈病菌冬孢子的萌发,而夏孢子虽在当地不能越冬,都可由东南沿海地区借气流长距离从南向北吹来成为初次侵染源。此外,有些锈菌侵染循环中的主要问题不是越冬而是越夏,如小麦条锈病菌不耐高温,须在高寒地区的自生麦苗和不同生育期的麦株上越夏。

锈病防治:从花后开始,约十几天喷一次150至200倍液高脂膜(乳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