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前颌蝴蝶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吻前颌蝴蝶鱼Prognathodes aculeatus多栖息在食物丰富的15至55米水深的斜坡礁面,主要捕食底栖的蠕虫和甲壳类,也吃黑珊瑚和鱼卵,也爱吃棘皮动物如海胆等的管脚,目前发现的活动最深处为135米,不过推测其活动范围应该更深。不像其他蝴蝶鱼一般成对或群游,长吻前颌蝴蝶鱼一般单独活动,同时它们也不会清洁大型鱼体表的寄生虫。
特征
身体上部橙黄色,腹部白色,眼睛至背鳍前端有橙黄色条纹,嘴部有三条橙色细纹分别到双眼和额头。胸鳍透明;腹鳍淡黄色;背鳍黄褐色,有硬棘13-14枚,软条18-19枚,第二背鳍深褐色至黑色,后部边缘有橙色条纹穿过尾柄延伸到臀鳍;臀鳍淡黄色,硬棘3枚,软条14-16枚;尾鳍透明。[1]
简介
1860年,Felipe Poey y Aloy和Albert C. L.G.Günther两位科学家首次描述了长吻前颌蝴蝶鱼,当时它们被当作三个不同的物种命名,并归类到不同的属中,1880年鱼类学家Sauvage再一次将其当作新物种进行描述并命名。前颌蝴蝶鱼属Prognathodes基本都生活在深水,因此我们对其了解十分有限,其生活习性也与常见的海水观赏鱼不同,难于饲养,再加上深水捕捞难度大,还需要特殊的减压手段,运输中的损耗也很大,因此少见于水族贸易,偶尔出售也十分昂贵,不能同属混养,一般不会与不同属的鱼类争斗,会伤害大水螅体石珊瑚(LPS)、柳珊瑚、管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仅建议水族馆饲养在大水体的凉水鱼类纯鱼缸中,不建议家庭饲养。
介绍
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是最广为人知的珊瑚礁鱼类,包含12属120多种,其中蝴蝶鱼属Chaetodon最多,目前已发现并命名的有88个种。蝴蝶鱼科的鱼类外形和颜色相差较大但体色一般都很鲜艳,通常是黄色或白色的底色上带有强对比的深色花纹,同时利用穿过眼睛的条纹和身体后部的假眼点来迷惑捕食者。
体长9到30厘米不等,侧扁。口小吻尖,端位,略可伸缩。牙齿细长尖锐,密集排列成刷子状。全身覆盖小型弱栉鳞或圆鳞,鳞片延伸到背鳍和臀鳍,侧线完整但不明显,呈弧形。背鳍连续或稍有凹口,有硬棘6到16枚,软条15到30枚。臀鳍硬棘一般3枚,多至5枚,软条14-23枚。尾鳍圆形或截平,有15枚分支鳍条。
饲养信息
建议水族箱尺寸:500升
饲养难度:难
珊瑚兼容性:小心
盐度:1.020-1.026
温度:22-26℃
性情:温和
食物:肉食,底栖的蠕虫和小型甲壳类,鱼卵,珊瑚息肉为主
最大体长:10厘米
分布范围:西大西洋的南佛罗里达州,墨西哥湾西部到西印度群岛,加勒比海到委内瑞拉。
生活水深:1-135米
IUCN评级:LC 低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