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基天后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開基天后宮是主祀媽祖的廟宇[1][2],在1985年公告為二級古蹟,後因〈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修改而先後改為省定古蹟、國定古蹟[2][3]。因是臺灣府城最早的媽祖廟,故以冠以「開基」之名[1][2]。其別名「小媽祖廟」是與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相對而來,而由於位在「水仔尾」[註 1]所以也有人稱做水仔尾媽祖廟[1][2]。
沿革
- 鄭成功在明鄭永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羅民遮城後改建德慶溪口的「媽祖寮仔」而成,當時稱「開基媽祖廟」,其蓋廟的磚頭是他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艦隊所運來的。廟內供奉一尊刻製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的媽祖像,是當年隨著鄭成功艦隊來臺的,故俗稱為「船仔媽」。
- 進入清朝統治後,改稱為「開基天后宮」。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時,時任福建分巡台灣道的蔣允焄捐修該廟,使其更具規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時,臺灣府知府蔣元樞又予以修建,使之成為一間三進的建築,並贈與一尊「傾聽觀音」在新建的後殿供奉。這尊觀音乃蔣元樞所獻的「府城三大觀音」之一,另外兩尊則在祀典武廟與大天后宮中。之後歷代亦有所修建。
- 日治時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時因廟宇年久失修,故境內居民們集資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廟遭盟軍空襲而毀損甚重,於是在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進行重修,而民國六十七年(1972年)時又有所改建,增添了繁複的表面裝飾而成今貌。
建築特色及祭祀神祇
- 該廟基本上是狹長的街屋形式,共三進,由廟外埕、內埕、三川門、拜亭與龍虎井、正殿、後拜殿和後殿組成。該廟中還有明代樣式的三爪龍柱及古匾等文物,而在三川殿廟角有著「憨番擡廟角」的裝飾。
- 正殿: 主祀 媽祖,隨祀著 千里眼 與 順風耳二將軍及 中壇元帥。
- 後殿: 主祀 觀世音菩薩,配祀 十八羅漢 及 月老星君,開基天后宮的十八羅漢組合與台南大觀音寺相同,為: 降龍尊者、伏虎尊者、長眉尊者、開心尊者、梁武帝尊者、達摩尊者、木連尊者(一般譯為目連尊者)、布袋尊者、志公尊者、進香尊者、進果尊者、飛鈸尊者、道悟尊者、優婆尊者、利多尊者、力風尊者、夜多尊者、曇晟尊者。
- 左右另設兩神壇,主祀 福德正神 及 註生娘娘。
交誼宮廟
嘉義大天宮、嘉義南隱宮、橋頭鳳橋宮、新市永安宮、歸仁媽祖廳、大銃街元和宮、白龍庵敬心壇、米街廣安宮、米街忠澤堂、米街澤祐堂、四聯境普濟殿、四聯境金安宮、南廠廣州宮、南廠水門宮、祀典興濟宮、府城興聖堂、全臺首邑縣城隍廟、赤崁樓大士殿、台灣首廟天壇、六合境大埔福德祠、開台聖地三老爺宮、盤古藥皇廟神佛壇